作者归档:admin

跨越鸿沟看 SaaS 产品的产研逻辑

《跨越鸿沟》是由杰弗里·摩尔(Geoffrey A. Moore)所著的一本关于市场营销的经典书籍。它详细描述了高科技产品在市场上从早期采纳者到主流市场的过渡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各种挑战和策略。

书中所说的「鸿沟」指的是产品从「早期采纳者」阶段过渡到「早期大众」阶段时面临的市场接受度的断层。在 SaaS 领域,这个概念尤其重要,因为产品往往需要迅速获得大规模用户基础以实现规模经济。

在《跨越鸿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采用生命周期(Technology Adoption LifeCycle),技术采用生命周期为一钟形曲线(Bell Curve),该曲线将消费者采用新技术的过程分成五个阶段,分别包括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与落后者。

每个阶段都代表了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不同群体用户接受的过程,并且对于 SaaS 企业来说,用户行为也略有不同:

  1. 创新者 - 冒险家,这些是最早采纳新技术的人。他们愿意承担较高的风险,对新技术充满热情,并且通常拥有技术背景。在这个阶段的 SaaS 企业提供的通常是最新的、创新的服务或功能。这些服务吸引了那些对新技术充满热情的早期用户,他们愿意尝试共建并提供反馈。这些用户通常对新技术的接受度高,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
  2. 早期采纳者 - 意见领袖,他们也对新技术抱有热情,但他们更关注技术能为他们带来的实际价值和优势。对于 SaaS 企业的这个阶段来说,用户开始认识到 SaaS 产品的价值,并开始在他们的业务中实施。他们可能是行业内的意见领袖或早期采纳者,愿意分享他们的成功案例,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
  3. 早期大众 - 深思熟虑者,这个群体更加实用,他们愿意采纳新技术,但需要看到明确的证据表明该技术已经被其他人成功采用。这个阶段的用户需要产品更稳定、支持更好,且集成到现有系统中的风险更低。随着 SaaS 产品的成熟和市场教育的深入,更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 SaaS 的优势,如成本效益、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这些用户开始采用 SaaS 解决方案,但仍然需要看到明确的证据,证明这些服务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4. 晚期大众 - 传统群众,他们通常在市场上采纳新技术的时间比早期多数要晚。这个群体通常更保守、更价格敏感,并需要大量的用户证明和支持服务。在这个阶段,SaaS 企业的方案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主流选择。它们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并且用户对这些服务的信任度很高。在这个阶段,SaaS 企业需要关注服务质量、客户支持和持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5. 落后者 - 落伍者,这个群体最后采纳新技术,通常是出于必要而非选择。他们对新技术不感兴趣,可能是因为对新技术不信任或是对变化有抵触感。但当他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已经转向了 SaaS 解决方案时,他们也会使用 SaaS 产品。

从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SaaS 产品在不同阶段的产品研发、资源配置、商业逻辑等都有所不同。

创新者阶段

在创新者阶段,SaaS 企业提供的通常是最新的、创新的服务或功能。这些服务吸引了那些对新技术充满热情的早期用户,他们愿意尝试共建并提供反馈。这些用户通常对新技术的接受度高,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成本。

在创新者阶段,SaaS 业务的用户群体相对较小但高度专注,可能包括以下三种:

  • 早期采纳者:愿意尝试新技术并提供反馈的个人或组织。
  • 细分市场:特定的行业或市场细分,对于定制化的或高度专业化的解决方案有明确需求。
  • 技术热心者:对最新技术充满热情,对产品未完全成熟有一定的容忍度。

特别是「早期采纳者」,会是整个业务的起点,从服务好一个客户开始,这个客户可能是刚好遇到的,也可能是刻意寻找的共创者。

在这个阶段,SaaS产品通常是原型或者最初版本,强调创新和独特的功能。可能这个时候还称不上一个 SaaS,甚至只是一个私有化的定制方案。

此时的产品不完善,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或业务模式,解决了现有市场上尚未被满足的需求。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探索新的市场机会、验证产品概念和提早获得用户反馈。

从产品层面,大概具备以下的特征:

  • 创新性强,可能是市场上首个提供某种服务的产品。
  • 用户界面和客户体验可能未完全弄好。
  • 功能集中在核心创新点,可能缺乏辅助功能。

从研发的角度,我们需要重点关注

  1. 快速迭代和验证:我们要快速开发出 MVP,并与早期用户密切合作,收集他们的反馈,不断迭代和改进产品。这个阶段的重点是验证我们的产品理念,确保我们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2. 灵活性和定制化:由于早期用户可能来自不同的细分市场,他们的需求可能各不相同。我们需要保持产品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的反馈进行定制化开发,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同时积累案例。
  3. 技术创新和领先:作为创新者,我们必须在技术上保持领先。我们要敢于尝试新的技术和架构,为用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与早期用户建立紧密关系:早期用户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与他们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倾听他们的反馈,了解他们的痛点。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产品的一部分,共同塑造产品的未来。

在创新者阶段,SaaS 产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市场验证和产品市场契合度(Product-Market Fit)。虽然我们的创新理念可能源于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洞察,但在实际推出产品之前,这些假设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检验。我们可能会犯两种错误:一是对用户需求的判断失误,二是高估了市场对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这就像是在黑暗中航行,我们看到了目标,却不确定航向是否正确。如果产品定位偏离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再好的创意也难以吸引和留住早期用户。因此,我们必须通过频繁的用户互动和数据分析,不断校准我们的方向,确保产品的每一次迭代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创新往往意味着探索未知的领域,采用新的技术和架构。这对研发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快速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交付高质量的产品。同时,由于我们的重点是尽快推出 MVP,产品在功能的完整性、性能的稳定性、用户体验的友好性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不足。这就像是一个幼儿,虽然充满了潜力和想象力,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我们必须在快速迭代的过程中,时刻关注产品质量和用户反馈,不断打磨和优化我们的产品,让它尽快成长为一个稳定、可靠、易用的 SaaS 服务。

创新者阶段的 SaaS 企业还面临着资源限制和竞争压力的双重挑战。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我们在资金、人才、时间等方面的资源都非常有限。我们必须做出艰难的取舍,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最关键的创新点和最紧迫的问题上。同时,我们也必须时刻关注市场动态,警惕来自其他初创企业或成熟企业的竞争威胁。这就像是一场赛跑,我们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跑得更快、更稳、更远。这需要我们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客户支持等方面做到协调高效,需要我们的团队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执行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用户的认可和市场的青睐。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些做事的原则,在繁杂的问题中不至于走偏:

  1. 用户至上:一切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我们要深入了解用户,与他们建立信任和共鸣,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坚实后盾。
  2. 快速行动:创新者阶段的窗口期可能很短,我们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我们要快速做出决策,快速开发和迭代,不断推进产品的发展。
  3. 拥抱变化:在这个阶段,变化是常态。我们要有灵活的思维,随时准备调整方向。我们要勇于接受用户的反馈,即使这意味着要推倒重来。
  4. 追求卓越:即使是 MVP,我们也要力求做到最好。我们要在创新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用性。我们要为早期用户提供优秀的体验,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上面这些表述原则的词语看着挺虚的,但是却是我们在这个阶段做事过程中要秉承的原则。

当然,这些原则也不是仅适用于这个阶段,一些原则在其它阶段也会适用。

只有与早期用户建立起牢固的合作关系,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产品的突破,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早期采纳者阶段

在早期采纳者阶段,创业者已经开始积累了一些客户,产品基本已经 SaaS 化,用户开始认识到 SaaS 产品的价值,并开始在他们的业务中实施。他们可能是行业内的意见领袖或早期采纳者,愿意分享他们的成功案例,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

这些用户大多数具有以下的特征:

  • 更愿意尝试新技术的个人或企业。
  • 在他们的社群或行业中具有影响力,可能是意见领袖。
  • 寻找创新解决方案以获得竞争优势。
  • 对产品尚不完善的部分有一定的容忍度,并愿意提供反馈。

SaaS 产品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更加稳定的 SaaS 版本,同时保持创新性。产品开始解决用户更实际的业务问题,通过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多的功能和改进的性能。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供足够的价值驱动用户付费,并且建立品牌的信任度。

从产品层面,此时大概具备以下的特征:

  • 更加用户友好,有明确的价值主张。
  • 开始关注市场反馈,进行功能优化和迭代。
  • 旨在解决特定行业或市场细分的问题。

从产研的角度,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1. 提升产品价值:我们要深入了解早期采纳者的业务需求,不断优化和完善产品功能,提供更多的价值。我们要让用户真正感受到我们的产品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只有不断提升产品价值,我们才能驱动用户付费,实现商业上的成功。
  2. 优化用户体验:早期采纳者虽然对产品的容忍度较高,但我们仍然要重视用户体验的优化。我们要简化产品的使用流程,提供直观的界面设计,完善产品的帮助文档和用户指南。我们要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粘性。
  3. 重视客户反馈:早期采纳者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客户反馈机制,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认真分析每一条反馈,深入了解用户的痛点和需求。我们要让用户感受到他们的声音被重视,他们的反馈被采纳,从而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面临比较多的问题,因为会服务于更多的客户,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从技术架构的角度,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我们的产品开始面临扩展性的挑战。我们需要确保我们的技术架构和基础设施能够支撑更大规模的用户访问和数据处理。 如果我们的产品无法平稳地扩展,就可能面临性能下降、服务中断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从服务的角度,进入早期采纳者阶段后,SaaS 产品开始面临巨大的客户支持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支持工作的量级也成倍增长。其次,早期采纳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值很高,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最及时、最专业的支持。最后,随着产品功能的不断丰富,客户问题的类型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对支持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像是一个快速膨胀的气球,我们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空气,才能维持它的形状和张力。

但有一点我们经常会缺失,就是安全与合规性要求。早期采纳者中可能包括一些大型企业客户,他们对数据安全和隐私合规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确保我们的产品符合行业标准和法规要求,并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机制。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处理不当,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和损失。

在做事的原则上,除了创新者阶段的原则以外,我们还可以增加以下的一些原则:

  1. 持续创新:虽然我们的产品已经初具规模,但我们仍然要保持创新的精神。我们要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案。我们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和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
  2. 数据驱动: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分析体系,通过数据了解用户的行为,洞察用户的需求。我们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做决策。我们要通过数据监控产品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协作共赢:我们要与早期采纳者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我们要与他们共同成长,与他们共享成功。我们要通过与早期采纳者的合作,完善我们的产品,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从早期采纳者阶段到早期大众有着深深的鸿沟,他们在采用新产品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早期采纳者以变革为驱动力,他们视创新产品为颠覆现状、获取竞争优势的利器,为此甘愿承担风险,并积极参与产品的优化迭代。

相比之下,早期大众追求的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渐进式进步,他们期望新产品能与已有的技术体系无缝衔接,并稳定高效地运行,从而提升生产力和效率。他们希望在尽可能小的阻力下实现技术变革,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这种心理预期和行为特征的差异,反映了创新产品在不同市场渗透阶段所面临的采纳门槛和挑战。

企业要想成功跨越鸿沟,PMF 扮演着关键角色。它象征着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完美契合,是产品成功实现商业化的基石。

PMF 的关键标志包括:

  • 用户增长率:自发的口碑传播引发用户数量稳定增长。
  • 高用户保留率:用户不仅试用产品还持续使用。
  • 有能力为产品支付:用户认为产品提供的价值足以支付其费用。
  • 市场反馈:用户反馈积极,有明显的需求和用户满意度。

找到 PMF 意味着企业已经发现了其产品在市场上的位置,并且可以开始专注于增长和扩张战略。这通常是在产品经过初步开发和迭代之后,企业开始理解哪些功能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哪些方面的产品体验能够带来用户的满意和付费。

在技术采用生命周期中,PMF 通常出现在创新者早期采纳者之间,是过渡到早期大众之前的关键一步。一旦企业实现了产品市场契合度,它就处于较好的位置上,可以开始向早期大众晚期大众推广其产品。

未来的研发、销售、定价、服务、培训等业务流程都应当围绕这些关键的契合点进行设计和调整。产品所满足的关键需求应该是清晰明确的,避免模糊不清的情况发生。这种方法隐含着一个策略选择,即可能需要临时搁置某些客户群体和需求的满足。

此外,确保已经建立了最小可行性闭环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面向企业的产品(toB),这意味着整个业务运作流程需要能够顺畅无阻碍地进行。

一个有效的策略是首先构建最小可行性闭环,随后将产品推向市场。产品应在与用户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进步,与用户共同成长。用户能够在使用过程中目睹产品的持续改善,这不仅是一种高质量的体验,同时也是建立信任的重要途径。人们天生倾向于欣赏成长,有时甚至比个人成长更加欣赏见证他人或事物的成长历程。

早期大众阶段

早期大众阶段的用户需要产品更稳定、支持更好,且集成到现有系统中的风险更低。

随着 SaaS 产品的成熟和市场教育的深入,更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 SaaS 的优势,如成本效益、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这些用户开始采用 SaaS 解决方案,但仍然需要看到明确的证据,证明这些服务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些用户大多数具有以下的特征:

  • 他们通常比早期采纳者更为审慎,并且在采用新技术之前需要看到清晰的证据和效益。
  • 这类用户可能不是技术先驱,但他们愿意采用经验证的新技术以提高效率或获得其他好处。
  • 他们更加关注产品的稳定性、用户支持和性价比。
  • 早期大众用户需要看到其他公司或行业同行已经成功采用该技术。

在这个阶段,SaaS 产品需要更加稳定和成熟,因为其现在面向的主流市场的需求,用户体量已经很大了。

此时的产品通常具有更完善的功能、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佳的用户支持。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扩大市场份额,满足更广泛用户的需求,同时保持产品的易用性和高性价比。

从产品层面,此时大概具备以下的特征:

  • 功能更全面,更好地集成到用户的现有工作流程中。
  • 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减少错误和宕机时间。
  • 提供更多的客户支持和培训资源。

在早期大众阶段,产品的用户规模将大幅增长,系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无法满足用户需求,频繁出现故障或宕机,将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导致用户流失和负面口碑。这是我们在这个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需要我们在产品架构、性能优化、容错设计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以确保产品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

同时,早期大众用户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和期望也各不相同。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内,平衡和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重大挑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用户群体的痛点和需求,并在产品规划和设计中做出权衡和取舍。同时,我们还需要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和功能规划,以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前面的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和用户需求多样化问题都会带来一些衍生的问题,如不够稳定或可靠,以及随着用户的大幅增长,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客户支持和服务压力早期大众用户对产品的熟悉程度和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他们在使用产品时遇到问题时,往往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如果我们的客户支持和服务体系无法及时、有效地响应用户需求,将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满意度,甚至导致用户流失。我们需要在客户支持和服务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资源,建立完善的知识库和自助服务体系,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用户提供及时、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在早期大众阶段,SaaS 企业的成功依赖于能够有效地向更广泛的市场证明其产品的价值,并确保产品稳定、支持到位并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基础的需求。同时,这一阶段提供了通过增加市场占有率和建立品牌声誉来巩固市场地位的机会。

晚期大众阶段

在晚期大众阶段,SaaS 企业的方案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主流选择。

它们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并且用户对这些服务的信任度很高。在这个阶段,SaaS 企业需要关注服务质量、客户支持和持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这些用户大多数具有以下的特征:

  • 对新技术持保守态度,更倾向于在大多数人都接受后才采用。
  • 他们可能更关注价格,寻求成本效益高的解决方案。
  • 对技术变革的适应速度慢,需要更多地引导和支持。
  • 这一阶段的用户往往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而非创新性。

在这个阶段,SaaS 产品已经非常成熟,并且通常是市场上的主流选择。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维持市场地位,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服务,并不断改进以对抗竞争对手。

从产品层面,此时大概具备以下的特征:

  • 高度标准化,功能丰富,用户体验优化。
  • 强调易用性和可访问性,以吸引不太技术熟练的用户。
  • 价格可能更有竞争力,以吸引价格敏感的用户。

在晚期大众阶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同类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如何保持产品的创新性和差异化优势,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市场趋势和用户需求,不断推出新功能和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同时,我们还需要在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方面进行创新,提供更加智能、个性化的服务,以区别于竞争对手。如果我们无法保持产品的创新性和差异化,将面临用户流失和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用户群体更加多样化,既有技术熟练的专业用户,也有技术能力较弱的普通用户。如何兼顾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提供一致、优质的用户体验,是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我们需要在产品设计中综合考虑不同用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灵活、可配置的功能和界面,以及清晰、直观的操作流程和帮助文档。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用户研究和数据分析,不断优化产品的易用性和可访问性,以提高用户满意度和留存率。

在晚期大众阶段,我们的客户群体更加庞大和多元化,对客户支持和服务的要求也更高。如何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客户支持和服务,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重大挑战。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客户成功管理体系,为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支持和服务。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多渠道、全天候的客户支持体系,提供及时、专业的技术支持和问题解决服务。如果我们的客户支持和服务质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将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满意度,甚至导致用户流失和负面口碑。

从技术的角度,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在这个阶段,产品已经成为行业标准,用户对产品的依赖程度很高,任何服务中断或数据安全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继续优化产品架构,加强容错设计和故障恢复能力,确保产品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同时,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保护用户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在晚期大众阶段,SaaS 企业需要聚焦于巩固现有市场地位,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客户忠诚度,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寻找市场细分领域以实现增长。此时,企业通常需要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优化成本结构,确保长期的盈利能力。

落后者阶段

在落后者阶段,面对的用户通常是出于必要而非选择。他们对新技术不感兴趣,可能是因为对新技术不信任或是对变化有抵触感。但当他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已经转向了 SaaS 解决方案时,他们也会使用 SaaS 产品。

这些用户大多数具有以下的特征:

  • 极为保守,可能由于成本、技术恐惧或是对变化的抗拒而迟迟不愿采用新技术。
  • 他们通常在等待产品成为市场标准或者完全无法避免采用时才会改变。
  • 这类用户可能对技术不太熟悉,需要额外的教育和支持才能使用新系统。
  • 他们可能更信任长期存在的解决方案和传统的做事方式,而不是新兴的技术。

这个阶段的 SaaS 产品通常是行业标准,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持续吸引那些对新技术抗拒感强的用户,通常需要通过更好的客户服务、产品的简化和成本优化来实现。

从产品层面,此时大概具备以下的特征:

  • 极致地简化和优化,以降低使用复杂性。
  • 提供额外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特定客户群体的需求。
  • 可能需要提供更多的本地化服务和支持。

在落后者阶段,我们面对的用户大多对新技术不感兴趣,甚至存在排斥和抗拒心理。他们可能由于成本考虑、技术恐惧或是对变化的抗拒而迟迟不愿采用新技术。如何提高这部分用户对 SaaS 产品的接受度和认知,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用户普及 SaaS 的优势和价值,消除他们对新技术的疑虑和抗拒感,同时提供简单易用、稳定可靠的产品,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和学习成本。

在这个阶段,我们面对的用户群体可能非常多样化,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地区,有着不同的业务场景和使用习惯。如何为这些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是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客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支持,例如为重要客户或特殊行业提供专属的客户成功经理和技术支持团队,为不同地区的用户提供本地化的服务和支持等。这需要我们在客户服务和支持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

在落后者阶段,我们面对的用户对成本非常敏感,他们可能更信任长期存在的解决方案和传统的做事方式。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不断优化成本,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重要挑战。我们需要从产品架构、运营模式等方面入手,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自动化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我们还需要提供灵活、多样的定价模式和服务方案,让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合适的服务。

在落后者阶段,SaaS 企业需要特别关注市场教育、客户支持和产品的易用性。尽管这一阶段的增长空间有限,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优化产品,企业仍然可以在市场中找到利润和维持稳定的客户基础。此时,关注客户的长期价值和满意度可能比追求快速增长更为重要。

小结

SaaS 产品的生命周期与技术生命周期密切相关,不同阶段的用户需求和产品特点都有所不同。在早期市场阶段,SaaS 产品需要专注于创新和差异化,吸引技术爱好者和早期采用者。随着产品进入主流市场,重点应转向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可靠性和性价比,以吸引务实主义者。在晚期大众阶段,SaaS 产品已成为行业标准,需要持续创新和优化用户体验,维持竞争优势。而面对落后者时,产品需要极致简化,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支持,以降低使用门槛。

SaaS 业务的核心在于长期积累复利效应,这是其区别于其他追求指数级增长模型的关键特征。随着时间推移,续费收入将成为 SaaS 企业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长性收入(即客户业务增长带来的收入)也将贡献更高的毛利率。这种模式意味着 SaaS 企业需要在产品研发和客户服务上持续投入,深入了解并满足客户需求,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以实现长期价值的积累和复利效应。

因此,SaaS 产品的产研逻辑需要兼顾技术生命周期的特点和长期积累复利效应的本质。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和优先级,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客户反馈机制和数据分析体系,持续跟踪和优化产品性能。在客户服务方面,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和服务,帮助客户充分实现产品价值,提高续费率和满意度。只有在产品研发和客户服务两个维度上持续发力,SaaS 企业才能真正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和盈利。

跨端架构落地过程中的 5 点思考

离上次聊跨端已经过去一年多了,想再聊一下跨端架构这件事,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落地遇到了很多问题,以总结。

先回顾一下上次聊的内容,上次主要聊了跨端架构的重要性、核心概念以及实际应用的几种策略。我们将跨端架构分解为三个层面:硬件形态、相同硬件形态下的不同平台和相同平台下不同的应用或应用中的衍生应用。

还详述了几种常见的跨端架构方案,包括 H5 hybrid 方案、框架 + 原生渲染、框架 + 自渲染引擎和 DSL 编译 + 混合渲染。并深入探讨了如 Qunar 的 React Native 优先的多端统一化方案、Flutter 全平台方案和 Hybrid 方案等实际落地的策略。这些方案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特定的业务需求和场景来选择最适合的跨端架构方案。更多细节可以见:

跨端架构的技术选型 2022

而今,在此基础上,我想再聊聊关于跨端架构落地过程中因为遇到一些问题而产生的思考。

1 平衡

在实现「一次编写,多端运行」的愿景下,我们的核心关注点是成本和体验。这其中,复用代表了我们在成本方面的考量,我们希望通过复用代码来降低开发和维护的成本。而提升用户体验则代表了我们在体验方面的追求,我们希望无论在哪个平台上,用户都能得到最好的原生体验。

然而,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张力。在实践中,我们常常需要在代码复用(降低成本)和优化用户体验(提升体验)之间寻找一个平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试错、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策略。

当我们从跨端的角度出发,面对的主要挑战是解决界面渲染和能力复用的问题。使用跨端开发框架,如React Native、Flutter 等,帮助我们实现代码的复用,以及在不同平台上进行统一的界面渲染。

再看到具体的界面,我们需要高效地解决屏幕适配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的应用需要能够在不同大小、分辨率的屏幕上都能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这可能需要我们使用响应式设计,或者针对不同平台进行特定的界面设计。

在这些个过程中,虽然我们是想「一次编写,多端运行」,这只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的背后是复用和提升用户体验,更深一个层次是成本和体验,成本和体验是我们的核心关注点。在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

2 区分大小屏

理想状态下,我们希望能够实现「一次编写,多端运行」,即不管在哪个平台,都只有一份代码。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开发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并保证应用在各个平台上的一致性。

然而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由于大屏和小屏设备的使用场景、用户行为习惯以及界面布局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简单地复用一份代码并不能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因此,一个比较实际且合理的做法是,对大屏和小屏设备使用不同的代码。

对于大屏设备(如桌面应用和 WEB 版本),我们可以利用更大的屏幕空间来展示更多的信息,提供更丰富的交互方式。而对于小屏设备(如手机),我们则需要更注重信息的精简和易用性,以适应用户在移动环境下的使用需求。

虽然区分了大小屏,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实现代码的复用。我们可以通过抽象和封装共享的逻辑和组件,来实现在不同代码库之间的复用。这样,我们既能保证在各个平台上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又能充分利用代码复用来降低开发和维护的成本。

这个区分的逻辑往往由实际的业务、产品逻辑以及组织分工来决定的,各家不同。比如要考虑小屏上的定位,如果手机浏览器访问只是一个移动流量入口,并不作为业务功能的,那么基于运营逻辑的复用和代码的复用,可以把大屏 WEB 做移动端适配。

3 选择合适的技术栈

评估和选择技术栈对于跨端架构落地来说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不仅仅要考虑性能、开发效率、可维护性、扩展性以及成本(包括熟悉成本、部署成本等),还要考虑这个技术栈所在的社区,成熟度,以及现有团队对技术栈的承受力。

没有一种技术栈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每种技术栈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选择哪种最合适,取决于我们的项目需求、团队能力和期望的结果。如果选择新的、未经验证的技术,可能会导致技术债务,甚至会在项目的后期阶段导致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最后让事情尾大不掉。

在实际的评估和选择过程中,跨端项目的负责人对此负主要责任。从团队的技能和经验是选择技术栈的关键因素。选择一种团队成员已经熟悉的技术栈,可能会比选择一种可能更适合项目但需要学习的技术栈更为实际。但是我们此时又需要考虑到是否当下的技术栈已经过时,或者引入新的技术栈能触发团队成员的学习热情,从而变成另一种激励呢?

进一步思考,我们必须认识到技术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随着项目的演进和业务需求的变化,我们可能需要对技术栈进行迭代和调整。当我们在选择技术栈时,应该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并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适应性的技术。

从技术栈的社区和生态系统,一个健康的社区和丰富的生态系统可以为我们的项目提供强大的支持,包括开源库、教程、工具和问题解答等等。选择一个有活跃社区和丰富生态系统的技术栈,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开发效率和项目的成功概率。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技术栈的选择应基于团队的能力和需求,而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优点。我们需要基于团队已有的人员配置,与团队成员进行深入的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然后做出最佳的选择。如果必要,我们还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培训和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掌握新的技术。

在实际选择技术栈的时候,其考量点主要是三个:复用性、性能和多端一致性。

  • 复用性:成本角度,研发效率(包括开发效率和发版效率)
  • 性能:用户体验角度
  • 多端一致性:用户体验的统一

在复用性方面主要是渲染层的事情,关注点是业务差异性,及是否有复用的必要,复用对于原有架构是否会产生更多的影响。

在性能方面主要考虑响应速度、流畅度、稳定性等方面,主打一个顺滑和愉悦的用户体验。

多端一致性主要是用户体验的统一和体感一致。

以性能为例,可能需要考虑页面的复杂度,或者对性能的要求,比如长页面,多级嵌套页面,如iOS 上可能因为触发内存上限,系统优先清理 WebView,导致 WebView 白屏,或者页面的整体表现稳定性,不存在卡顿等等

那么,基于以上的考量点,大概要回答如下的判断基准问题:

  • 复用度有多少?复用和不复用的人力差有多少?
  • 复用对现有架构有哪些影响?
  • 是否存在多层嵌套、长页面的场景,对于性能的要求指标是什么?需要测试一下现有 web 方案是否会触发白屏、卡顿等情况
  • 当前页面是否关键页面,如果出现页面级的不可用,如何处理?
  • 是否存在多端一致性的要求,一致性要求有多少?

在技术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当前产品所处的阶段,比如创始阶段,可能纯 WEB 方案就行,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在入口级页面需要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则可以把入口页面改为原生或者 Flutter 页面。

4 渐进式开发

渐进式开发是一种实施新技术或变革的策略,它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和保证稳定性。不会一下子太猛,导致项目挂了,或者风险不可控。

通过逐步引入新技术或变革,我们可以控制每个阶段的风险,避免一次性全面改变带来的巨大风险。如果在某个阶段发现问题,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或回滚,而不会影响到整个项目。

渐进式开发也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团队成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反馈,逐步深入理解新技术,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这通常比纯理论学习更有效。同时,每个阶段的成功实施都会增强团队的信心和动力,提高开发效率。

市场和技术环境总是在快速变化,渐进式开发使得我们能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我们可以根据新的需求和情况,逐步引入新技术或进行优化,使项目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渐进式开发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种方式:

低风险模块试点:选择非核心的,风险较低的模块进行新技术架构的试点实施。在低风险的环境中尝试和学习新技术,为后续的全面实施打下基础。在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的模块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便能够有效地验证新技术栈。同时,要做好版本控制和回滚计划,以防新技术栈出现问题。

技术底层实施:从与业务逻辑关联较小,更侧重于技术实现的底层模块开始实施新技术。这种落地方式可以避免新技术栈对业务逻辑造成影响。同进,通过底层模块的实施,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新技术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到其广泛的影响,以及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确保底层模块的稳定性和性能。

并行式开发:在维持旧技术栈的同时,建立新的团队在新的技术栈上开发新的功能或模块。这可以避免影响现有的业务,并且可以并行推进新技术栈的实施。但是要注意要做好新旧技术栈的集成和切换计划,以及要确保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并行开发。

在跨端架构的落地过程中,全方位的考虑和准备是关键,这包括团队的认知,项目的方向,以及有效的沟通。每个参与者,无论是发起人、负责人还是核心成员,都需要明确自己在过程中的角色并发挥其特有的责任和职能。

发起人提供方向和资源,负责人为项目负总责,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并监视进程,而核心成员则负责掌握新架构,实现功能需求并密切合作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每个角色都扮演着关键的部分,以确保新架构的成功落地和最大化的效果。

5 规范的系统化

跨端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规范在落地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整个规范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协议管理,SDK 的生成和管理,文档统一,以及防劣化等等。

协议是我们交互和通信的基础,我们设立了统一的接口定义标准,每个接口都需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接口的稳定性。同时,我们引入了版本控制机制,确保 API 的演进不会破坏现有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方便了新功能的迭代。

SDK 的生成和管理是跨端架构中的关键环节。我们开发了一套自动化工具链,用于生成和管理 SDK,这不仅提高了开发效率,还确保了 SDK 的一致性和安全性。通过对 SDK 的严格版本控制和定期更新,我们能够及时修复已知问题,同时引入新的特性,以支持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文档的统一方面,良好的文档是跨端协作的桥梁。我们建立了一套文档规范,确保所有开发者都能够轻松理解系统架构、API 使用和 SDK 集成。我们采用了 Markdown 格式来编写文档,并通过内部 Wiki 进行管理,这样不仅便于团队成员访问,也方便了新成员的快速上手。

防劣化是跨端架构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我们通过组织、系统、知识库三个层面来做到防劣化,组织层面,有一个跨端架构小组,系统层面实施代码审查、自动化测试、全局代码检测和性能监控等措施来确保系统的质量和性能,知识库层面通过前面的文档统一、SDK 管理及脚手架构等。这些措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问题,避免了系统劣化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跨端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整合,更是对业务流程、用户体验和团队协作方式的一次革新。

在跨端落地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多种问题,团队的问题,人员的问题,技术栈选择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过程中不断思考、决策和调整,以确保我们的架构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同时也能够支持团队的高效工作。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的跨端架构能够为公司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

重温《高效能人士的 7 个习惯》

很多人在刚入职公司甚至在大学就开始看这本《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其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提升效能的书。

个人在很早以前就读过这本书,最近在 Lily 老师的指引下,又重温了这七个习惯。

一些习惯在工作中已经在实践,一些在实践但是做得不到位,还有一些实际和理想有一些出入,知行没有合一。

知易行难。再次梳理总结如下: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是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在 1989 年出版的一本自助书籍。这本书提出了七个习惯,旨在帮助个人和组织提高他们的效能。这七个习惯的简要概述如下:

  1. 主动积极(Be Proactive):积极主动的人选择负责任的反应,他们理解自己的行为是基于自身的选择而非外界条件或情绪的产物。这是关于个人责任和主动性的习惯。如从语言表述开始,将「我必须」改为「我选择」。
  2. 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高效能的人有清晰的目标和愿景,他们行动前先确立结果,让每一步都朝着既定目标迈进。为了实践这个习惯,咱们可以写下个人使命声明,作为行动指南。
  3. 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这个习惯强调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任务,区分紧急与重要,确保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最能产生结果的活动上。这是关于时间管理的习惯。柯维推荐使用四象限来确定任务的优先次序。重要的任务应该优先处理,即使它们不紧急,而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应该最后处理。并且提前规划好重要的事情。
  4. 双赢思维(Think Win-Win):双赢思维鼓励寻找互惠互利的解决方案,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合作达到共同的目标。这是关于人际关系的习惯。它强调寻找互利解决方案,让所有相关方都能从中受益。双赢思维要求一个人展现成熟和高度的自尊和尊重他人。
  5. 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有效的沟通来自于首先倾听以理解他人,然后才表达自己的观点,建立双向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关于有效沟通的习惯,需要实践倾听的技巧,比如同理心倾听。
  6. 统合综效(Synergize):团队合作能够创造出单打独斗所不能达到的成果,通过真诚的开放与合作,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成功。这是关于团队协作的习惯。柯维认为,合作可以创造出大于个体之和的成果。通过珍惜差异,我们可以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利用了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独特贡献。
  7. 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持续的自我成长和改进是长期效能的关键,它要求我们在身体、心智、情感和精神上寻求平衡和发展。这是关于自我维护的习惯。高效能的人会定期续充自己的能量,通过身体锻炼、精神修养、社交活动和心智发展等方式。这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平衡和持续的个人发展。

以上习惯构成了一套相互关联的原则,旨在帮助人们在个人生活和职场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些习惯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行为改变,而是需要持续练习和内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原则和价值观。

0 核心理念

高效能的核心理念是个人和组织能够通过内化一系列基于原则的习惯来提升其效能

要想改变必须从思维开始。因为思维模式决定了行为方式,而行为方式最终决定了结果。要实现根本的、质的变化,我们需要从内心深处的信念和思维模式开始改变,这样才能带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这些改变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调整,而是包括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根本方式。

柯维认为,效能不仅仅是高产出,而是一种平衡发展的结果,这种发展涵盖了个人的多个方面,包括心智、情感、身体和精神。

其底层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理解:

  1. 原则导向:核心理念是建立在普遍有效的原则之上,这些原则是不变的真理,例如诚信、责任、尊重和公正。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应与这些原则相一致。
  2. 整体主义:柯维认为个人不仅要专注于某一方面的提升,而应追求生活的多个领域(身体、心智、情感和精神)的平衡发展。
  3. 成熟度模型:从依赖到独立,再到相互依赖的过程,体现了个人成熟度的不同阶段。柯维强调,真正的成熟和效能需要达到相互依赖的水平,这意味着与他人建立有效和协同的关系。
  4. 自我觉察与责任:个人必须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对结果的影响,并对此承担责任。这种自我觉察使个人能够超越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模式,转而根据原则做出反应。
  5. 习惯的力量:柯维认为习惯是由知识(了解要做什么)、技能(知道如何做)和欲望(有做的动机)组成的。通过培养正确的习惯,个人可以内化这些行为,使之成为自然的反应。
  6. 影响范围:区分影响范围(影响圈,可以控制的事情)和关注范围(关心圈,关心但不一定能控制的事情),并专注于前者,这有助于提升主动性和影响力。
  7. 终身学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倡持续学习和成长。通过不断地“磨锯”,即对自我进行更新和提升,个人能够维持和增强其效能。

这些习惯的底层逻辑是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持续的个人成长和提升生活各方面的效能。

对于一个人来说,内在品格和原则是其个人行为的基石,决定了我们如何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

核心价值观如诚实、诚信、勇气和正直是内在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普遍的自然法则如公正、尊重、效率和责任则是我们行为的原则基础。这些原则和价值观提供了对的行为导向,它们是客观的真理,不受个人情感和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个性表现是内在品格和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包括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工作表现和社交能力等外在行为。这是外界观察到的我们,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直接方式。个性表现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内在品格和生活原则,并且是个人成功和公众成功的展示。

高效能的成熟度连续体概述了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依赖、独立和互赖。起初,个人依赖于他人满足需求。随着成长,个人发展出独立自主的能力,能够自行解决问题,形成了主动积极、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等个人成功习惯。最终,个人进入互赖阶段,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够取得更大成就,通过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等习惯与他人建立有效的互动和协作,实现公众成功。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成熟度连续体强调了从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的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要想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先从改变思维模式开始。改变思维模式是对个人心智习惯的深刻洞察与重塑的过程。

在心理学与行为科学领域,这种转变被视为行为的自我调节,它要求高度的自我意识和持续的自我反思。开始这一过程的第一步是识别和理解自己现有的自动思考模式,尤其是那些消极的。这种自我意识是改变的基础,因为我们不能改变我们不理解的东西。通过深入探询自己对挑战和机会的看法,我们可以揭示出潜在的认知偏差和限制性信念,这些往往是我们在生活的早期阶段无意中养成的。

认识到并接受这些思维模式的存在,是将改变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这一步不仅需要智慧去看到自己的局限性,还需要勇气去承认并接受这些局限性。这样的认识是一个释放点,它提醒我们,尽管过去的模式可能已经深深植入我们的心智,但我们拥有改变它们的能力。设定积极的意图和使用正面肯定语句,都是为了在潜意识中培养一种新的自我形象和可能性感,它们是心智改变的种子,需要通过时间和重复来培养。

在以上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替换消极思维、持续学习和练习感恩等策略塑造一个更为宽广和积极的认知视角。

将新的思维模式转化为行动是确认和巩固这些模式的关键步骤。这涉及到实际地把新的思维方式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为这些模式提供实际的支撑。同时,反馈和调整以及对自己的耐心和宽容,确保了这个过程的可持续性和圆满性。改变思维模式确实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时间、练习和不断的自我提醒。每一步小小的进步,都是我们朝向更健康、更积极思维模式前进的重要一步。

1 主动积极

主动积极是第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所有其他习惯的基础。

主动积极是指个体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主动地影响周围的环境,而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这要求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范围(即影响圈),并专注于能够控制和影响的领域。主动积极的人认识到自己的幸福和成功不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行为、决策和反应决定的。

主动积极的逻辑本质在于认识到我们作为个体对自己的生活拥有主动权和选择的自由。这一习惯强调,我们的行为是基于自己的选择而非外界条件或刺激的直接反应。人们可以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作出选择,这是因为我们拥有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等独特的人类能力。这意味着,尽管外部环境和某些情况可能会对我们施加压力,但我们如何响应这些压力和情况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主动积极的人通常会:

  •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采取行动来改善周围的环境。
  • 把重点放在能够控制的事情上,而不是抱怨无法控制的事情。
  • 采取预防措施,而不是仅仅对问题做出反应。
  •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选择积极正面的态度。

主动积极的习惯鼓励我们从内在发起变化,通过我们的个人选择来塑造我们的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塑造。这种习惯要求我们承认自己的行为是基于内在选择的结果,并且我们可以通过主动行动来影响我们的生活轨迹和结果。

更大的主动积极不仅仅是对现状做出反应,它还包括创造需求和机会。这意味着创造需求和创造机会,不等待需求出现,而是通过创新或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来创建市场的需求;寻找或开发新的可能性,而不是仅仅等待机会降临。这可能意味我们需要学习新技能、拓宽人际网络、或是在未被充分利用的领域寻找潜在的增长点。

影响圈和关注圈

在柯维的「主动积极」习惯中,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指的是一个人可能会关心的所有事物的范围,包括健康、工作、国家经济、全球变暖等等。这个圈子里的事物很广泛,但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被个体直接控制。相比之下,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则包含个体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事物,比如个人的健康习惯、工作表现和日常人际互动。

其底层逻辑在于区分我们所关心的事物中哪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哪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当我们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影响圈内的事物上,对此我们通常会感到更有力量、更积极和更有效,因为正在投资于自己能够有实际作用的领域。

这种集中关注可以导致影响圈的扩大。相反,当我们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关注圈内无法控制的事物上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无力、焦虑和沮丧,这通常会导致影响圈的缩小。

在影响圈内行动需要主动性,即积极采取行动和承担责任,而不是仅仅作出反应。主动性是主动积极习惯的核心,它要求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决定了我们的效能。而反应性是在关注圈内被动应对的态度,它通常伴随着抱怨和指责,这些行为无法有效地改变情况或解决问题。

积极心态是指专注于自己可以控制和影响的事物,这通常会导致更加积极的情绪状态和更高的个人效能。

在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中,责任感是指认识到自己对生活结果负有责任。即使在外部情况不利的情况下,人们也可以选择如何回应,这种选择显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以有核心团队离职为例,我们需要专注于影响圈,这意味着要主动采取措施来减缓这一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利用这个机会来增强团队和组织的韧性。我们可以做如下的动作:

  • 及时沟通:公开透明地与团队讨论离职情况,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 积极应对:快速行动,确保所有关键任务有人负责,减少工作中断。
  • 鼓励团队:鼓励团队成员看到变化作为成长的机会。
  • 持续改进:评估和改进招聘和培训流程,减少未来类似情况的影响。

专注于我们可以控制或至少可以影响的事情,而不是消耗能量在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问题上,这将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管理变化,并且有助于维持团队的积极动力。

从主动积极的哲学视角来看,个体的自我驱动和深度责任感是个人成长与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驱动力。 自主选择行动反映了个体的内在力量和对改变的渴望,而这种力量源自于对个人能力与效果之间联系的深刻认识。通过明确表达自己的选择,个体不仅向他人展现了自己的承诺和信心,而且还能够激发他人内在的主动性,从而共同创造一个充满责任感和目标导向的环境。

承诺和一致性是建立他人信任和尊重的基石,这对于形成有效的领导力至关重要。当个体通过言行一致表现出对结果的责任时,他们不仅为自己的行为树立了标准,还为周围人设定了期望。这种行为激励他人也采取积极行动,从而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社交影响,推动团队成员共同面对挑战并实现共同目标。

通过展示爱与关怀来负责任,个体能够在团队和社区中培养深刻的联结和忠诚度。 这种情感投入不仅体现在为他人的福祉承担责任上,同时也反映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深思熟虑上。感情的力量可以化作集体行动的催化剂,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并且鼓舞人们在困难面前不放弃,共同努力超越现状。

通过这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模式,个体不仅能够建立起自我效能感和正面影响的环境,而且能够激发自我超越与不断成长的动力。这样的文化会逐渐在更广泛的社交网络中扩散,促使责任感成为社会互动的核心价值,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维持且不断提升的积极生态系统。

2 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是第二个习惯。我们需要先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或者结果是什么,然后反向工作,确保每一步都在朝着那个目标前进。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愿景或目标,然后我们的策略、计划和每日行动都应该与这个愿景或目标保持一致。

这个习惯的底层逻辑是目标导向的思维模式。 当我们从目标出发来规划我们的行为时,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手上的资源和时间。这种做法帮助我们聚焦于那些能够带我们更接近终极目标的活动上,并避免那些可能会让我们偏离轨道的干扰。

「以终为始」的基础逻辑包括:

  1. 目标的清晰性:明确我们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决策,并为我们的行动提供方向。
  2. 优先排序:了解最终目标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哪些行动是最重要的,从而在面对多个选择时能够优先处理最关键的任务。
  3. 资源分配:当我们知道最终目的地时,我们可以更合理地分配时间、金钱和其他资源,确保它们被用在最能够推动我们朝目标前进的地方。
  4. 预测和预防:通过预先设想目标,我们能更好地预测可能的挑战和障碍,并事先规划如何应对它们。
  5. 自我激励:一个清晰的愿景提供了持续动力,帮助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
  6. 一致性和完整性:确保我们的行为与你的价值观和长期目标保持一致,这样可以减少内心的冲突,并提高个人的完整性。

通过「以终为始」的习惯,个人和组织能够确保他们的努力不会偏离预定的轨道,并最终达到他们的长期目标和愿景。这个习惯鼓励我们思考生活和工作的长远意义,并确保我们每天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有目的的,并最终能够导致我们想要的结果。

在以终为始的实践中,行动之前先展望结果是一种高效的前瞻性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先清楚地定义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 这种方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感,帮助我们规划更加有序的行动步骤,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并确保资源的有效运用。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预见并评估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采取预防措施以规避风险,增强我们的应对策略,并在面对挑战时保持高度的准备状态。此外,它还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内在动力,使我们对追求目标保持热情和坚定。

然而,展望结果的策略也需谨慎使用,以避免过度规划导致行动瘫痪或对变化缺乏必要的适应性。它的最佳实践是结合灵活和敏捷的思维,确保在追求预设目标的同时,我们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

创造个人使命宣言并以它为人生蓝图

个人使命宣言是一个个人化的、通常是书面形式的声明,它表达了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最深层的愿望、生活目标和他或她希望实现的影响。

个人使命宣言的首要价值在于其为个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生活和工作方向。它如同内部的指南针,帮助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交叉路口时做出符合自身价值观和长期目标的选择。宣言中的核心理念和目标可以帮助个人抵御外界诱惑和短期利益,确保我们在追求长期成就和满足感的过程中保持坚定和专注。

个人使命宣言也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工具。它鼓励个人去识别和发挥其独特的才能和激情,导致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个人幸福感。有了使命宣言作为指导,个人更有可能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实现其最高潜力,因为我们能够更有意识地追求那些与自己深层价值观和目标相一致的机会。

例如,假设一个人的使命宣言是“通过教育和知识传播,激励和赋能下一代,以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世界”。这个宣言不仅定义了个人的职业重点——教育和可持续性——而且还概述了其希望达到的社会影响。在职业选择、教学方法和社区参与等方面,这个使命宣言将是一个持续的影响力,激励着个人去创造积极的社会变革。

个人使命宣言的底层逻辑基于几个核心原则:

  1.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热情和个人优势是制定使命宣言的基础。
  2. 目标导向:清晰的目标可以提供行动的方向,并有助于个人集中精力实现这些目标。
  3. 一致性和指导: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应与其核心价值和目标相一致,使命宣言提供了这种一致性的框架。
  4. 动力和责任:使命宣言激励个人追求其定义的目标,并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
  5. 适应性和成长:使命宣言不是静态的;它可以随着个人的成长和经验而发展和适应。

个人使命宣言的具体步骤

  1. 自我探索:投入时间进行自我反思,了解你的个人价值观、激情所在、生活目标以及你想要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影响。
  2. 确定价值观和优势:确定你最看重的价值观和你的个人优势是什么。这些将成为你宣言的基石。
  3. 构建愿景:想象你理想的生活状态。问自己,你希望别人如何记住你?你期望对家庭、工作和社区有什么样的影响?
  4. 书写宣言:结合以上元素,撰写一个简短、具体、能够真正代表你的愿景的个人使命宣言。它应该简洁、有力,体现你的核心信念和你想要追求的生活。
  5. 行动规划:根据使命宣言设定具体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将这些目标分解成可以执行的步骤。
  6. 生活整合: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回顾和体现你的使命宣言。调整你的习惯、时间分配和决策,以便它们支持你的使命。
  7. 定期评估:定期审视你的使命宣言,确保它仍然反映你的价值和目标。随着你的成长和生活经历的变化,不要害怕做出调整。

个人使命宣言是一个动态的工具,它应随着个人的成长而发展,帮助你保持对你的生活方向和目标的清晰认识。

将行动之前展望结果和创造个人使命宣言相结合,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有意义且有指导性的生活框架。使命宣言提供了一个核心的、长期的方向,而展望结果的策略则确保了我们在实现这个长期愿景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这种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焦点和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达成个人和职业目标的清晰路径。

3 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的习惯是第三个习惯,其核心理念是基于时间管理的四象限理论,强调个人应该优先处理那些对实现长期愿景和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事务。 这些事务通常被分类为「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比如建立关系、健康管理、长期规划等。

将事项分为两个维度,重要事项和紧急事项。重要事项与我们的长期目标、价值观和使命直接相关的任务。紧急事项通常是那些需要立即注意的事情,如临近截止日期的任务或突发事件。

柯维推荐使用四象限工具来识别和分类任务:

  1. 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 - 必要事项,这些事项需要立即且有效地处理。比如危机、紧急会议、最后期限、棘手问题和突发事件。
  2.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 - 效能事项,这些事项是长期成功的关键,例如主动的工作、重要的目标、创意思考、计划、防患于未然、培养关系、学习和更新、休养。
  3. 第三象限:不重要但紧急 - 分心事项,这些任务常常因他人的紧急需求而变得紧急。比如无谓的干扰、无谓的报告、不相关的会议、其它人的小事、不重要的邮件、任务电话等。
  4. 第四象限:不重要且不紧急 - 浪费事项,这些任务对于长期目标没有帮助,常常是时间消耗者。例如繁琐的工作、用以逃避的活动、过多的娱乐、看电视、玩游戏,上网、浪费时间的事、闲聊等。

要事第一的习惯特别强调第二象限的任务,这些任务对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但往往会被忽略,因为它们不会产生立即的压力。

「要事第一」习惯的底层逻辑包括:

  1. 主动性:通过主动识别和安排第二象限的活动,而不是被其他人的紧急事务所左右,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2. 平衡短期与长期:这个习惯帮助我们在日常紧急任务和长期发展目标之间找到平衡,以确保我们在实现即时目标的同时,也不会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和成长。
  3. 高效生产力:通过专注于重要任务,我们可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生产力,减少因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导致的工作压力和时间浪费。

理解了要事第一,下一步就是实践,实现主要是四个操作,专注最重要的事情、放弃不重要的事情、每周计划、选择时保持真实,具体如下:

专注最重要的事情

  • 明确目标:确定你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是首要任务。这需要深入思考你的职业规划、个人发展、家庭和其他重要领域。
  • 识别关键活动:一旦明确了目标,识别出哪些活动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这些活动通常属于柯维的时间管理四象限中的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
  • 预留资源确保你每天、每周都为这些关键活动预留时间和精力

放弃不重要的事情

  • 学会拒绝:对那些第三象限(紧急但不重要)和第四象限(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任务学会说“不”,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时间来处理更重要的事务。
  • 消除干扰:减少或消除干扰,比如关闭不必要的通知、限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等,以保持对第二象限任务的专注。

每周计划

  • 周计划而非日计划:在每周初花时间来规划整周的活动,确保第二象限的任务得到优先考虑。
  • 灵活调整:在制定计划时,要为意外事件预留空间。这意味着虽然有计划,但仍需保持灵活。
  • 周末审视:在每周结束时审视过去一周,并为下一周制定计划。

选择时保持真实

  • 自我诚实:在确定优先级时,诚实地评估每项任务的重要性,并根据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和目标做出选择。
  • 自我反思:定期进行自我反思,以确保欠所做的选择和所投入的时间真正反映了我们的个人和职业目标。了解你的优先级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某些事情对你来说很重要。
  • 诚实沟通:与他人交流时,清晰地表达我们的优先级和界限。
  • 一致性:确保行动与所声称的价值观和优先级相一致。

将这些原则融合到日常实践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管理时间,减少压力和提高成就感,并确保我们的精力集中在那些对我们最为重要的事务上。这样,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生产力和满足感。记住,这需要持续的实践和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越来越擅长运用这些原则。

以上三个习惯是关于个人成功的三个习惯,接下来三个是关于公众成功的三个习惯,更多的是与他人相关,与协同相关。

4 双赢思维

在思维层面,输赢思维是一种基于竞争的思维模式,它源于「有限资源」的信念,即认为成功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成功了,那么另一个人就必须失败。这种模式在零和游戏中很常见,其中一个人的收益等于另一个人的损失。在个人关系和商业交易中,这种思维往往会导致短视和对立。

在高效能的习惯中,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合作和共赢的思维模式。它源于信念,即通过合作,所有人都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而不是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这种思维方式鼓励寻找互惠互利的解决方案,将蛋糕「做大」,以便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 在个人和职业关系中,这种思维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和信任。

双赢思维里提了一个概念,情感账户,这个比喻用来描述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过程,就像在银行账户中存取金钱一样。

情感账户

在情感账户的概念中,每个人都有一个虚拟的「账户」,用来代表他与其他人的关系质量。 当我们通过正面行为,如倾听、赞扬、理解、尊重和支持对方时,就相当于在他们的情感账户中存入「情感货币」。相反,批评、忽视、欺骗和不尊重等消极行为则相当于从这个账户中进行「取款」。

情感账户的核心观点是,积极的交互可以增强关系的信任与亲密感,而消极的交互会消耗信任并可能损害关系。拥有健康的情感账户余额可以帮助人们在冲突发生时拥有更大的抵抗力,因为它们有足够的「信任储备」来弥补误解或失误所带来的损失。

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像管理银行账户一样,谨慎地进行情感投资,确保情感账户的余额始终保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

在一个公司中,看存款行为多,还是取款行为多,基本可以看出这个公司的文化是怎样的。

「存款」是指任何可能正面影响关系的行为,而「取款」是指那些可能负面影响关系的行为。有一些例子,见下表:

存款行为 描述 取款行为 描述
倾听 给予完全的注意力,积极地倾听。 不倾听 忽视对方的说话或在他们说话时做别的事情。
理解 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表现出同理心。 不理解 无视对方的感受,缺乏同理心。
赞扬 诚挚地表达赞美和感激。 批评 无端指责或批评对方。
支持 在对方需要帮助时提供援手。 忽视 忽略对方的需要或不提供帮助。
守信 做到承诺的事情,建立信任。 失信 不兑现承诺或经常迟到。
尊重 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情感。 不尊重 蔑视或贬低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诚实和透明 说真话,公开交流意图和感受。 欺骗 对重要事项撒谎或隐瞒真相。
忠诚 在对方不在场时维护他们的声誉。 背叛 不忠诚,背后损害对方的声誉。
道歉 当你犯错时,诚恳地道歉。 倔强 当犯错时,拒绝承认和道歉。
鼓励和赞赏 鼓励对方并为他们的成就和努力表示赞赏。 打压 无视或贬低对方的努力和成就。

情感账户的概念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互惠。长期的正面行为可以建立起强大的关系储备,使得偶尔的失误或冲突不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反之,频繁的负面行为会迅速耗尽信任,可能导致关系破裂。因此,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情感账户的余额对于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当我们想在一个人的情感账户里面「存款」时,可以先了解这个人的情况,坚持真挚,通过日程月累的小额存款,并且请牢记亲密关系需要更多的「存款」。

双赢

双赢这个概念是建立在人际领导力的基础之上,鼓励人们在互动中寻求互惠互利的结果。柯维认为存在下面几种基本的人际互动模式:

  1. 双赢(Win-Win):两个人或两个群体都达到了满意的结果,这是一种平衡勇气和考虑的心态。
  2. 赢/输(Win/Lose):这是权力斗争或竞争心态,我赢意味着你输。
  3. 输/赢(Lose/Win):这是一种弱势或让步的心态,常常为了和平或避免冲突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4. 输/输(Lose/Lose):当两个固执己见、自私的人互动时,可能导致双方都不满意的结果。
  5. 赢(Win):只关注个人结果,不考虑他人的胜利或失败。
  6. 双赢或无交易(Win-Win or No Deal):如果不能达成双赢的解决方案,那么就不做交易。

柯维主张,双赢思维是一种成熟的、高效的心态,它基于寻找共同好处的原则,并寻求第三种选择,这是一个既不是你的方案,也不是我的方案,而是一个更好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具有双赢思维的人相信在大多数互动中都能找到这样的解决方案,并且他们拥有进行有效沟通和建立信任关系的技能,以便在所有相关方中创造价值和满意度。

为了有效地实践双赢思维,个人需要具备三个重要特质:诚信(言行一致,坚持正确的原则),成熟(有自信也尊重他人),以及心态的丰盈感(相信有足够的成功和成果可以分享)。双赢思维推动着协同效应,强调团队或合作伙伴间的互动能创造出远大于各自单独努力的成果。

双赢思维涉及两个重要特质:体谅(Consideration)和勇气(Courage)。这两个特质是实现双赢思维的必要条件。

  1. 体谅:以尊重他人的态度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在双赢思维中,体谅表现为真正倾听他人的观点,尝试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并考虑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体谅不是指盲目的顺从或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是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也考虑他人的利益,从而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2. 勇气:以尊重他人的态度坚持自己的信念和需求,同时也敢于面对可能的冲突或挑战。在双赢思维中,勇气意味着能够清楚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即使这可能与他人的观点相冲突。勇气不是蛮横或强硬,而是一种坦诚直接的交流方式,能够帮助澄清立场,为达成共识打下基础。

柯维将体谅和勇气结合起来,形成了他所说的「平衡勇气和考虑」的心态。这种平衡是双赢思维的核心,因为只有同时具备对自己和他人利益的关心,才能寻找并实现真正的双赢解决方案。如果过于偏向任何一方,就可能落入赢/输或输/赢的情形,而不是双方都能接受和满意的结果。通过综合运用体谅和勇气,个人和组织能够创造出互利共赢的关系,这种关系基于相互尊重和价值的创造。

双赢协议

在双赢思维中,”双赢协议”是一种合作关系的框架,它建立在双方都能从中受益的基础上。其核心目标是创造一个双方都认为公平、满意、并且有价值的结果,而不是以牺牲任何一方为代价来实现另一方的利益。 双赢协议的底层逻辑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 信念

核心信念是存在一种「第三种选择」,即不是你赢我输,也不是我赢你输,而是我们都能赢。这种思维方式承认资源和解决方案是可以创造和扩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2. 互依性

双赢协议基于互依性的认知,即在很多情况下,个人和团队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的。在这种互依的关系中,合作比竞争或者单方面的依赖更能带来成功。

3. 成熟度

实现双赢协议需要一定的成熟度,这包括情感成熟和心智成熟。情感成熟意味着能够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安全感,即使在面临冲突和挑战时也能够保持理智。心智成熟则指的是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同时理解他人的立场。

4. 沟通

有效的沟通是双赢协议的关键。这意味着开放和诚实地交流想法、感受、预期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且倾听对方的反馈和建议。

5. 系统思维

双赢协议要求参与者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仅仅关注短期利益。这种系统思维帮助识别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并寻找满足这些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

6. 创新与创造价值

创建双赢解决方案常常需要创新思维,这意味着要走出传统思路的框架,开发新的方法来满足各方的需求。这种创新可以创造额外的价值,使得原本看似有限的「蛋糕」变得更大。

7. 谈判与协商

双赢协议通常涉及谈判和协商过程,这个过程是为了达成共同的理解和满足双方的关键关切点。谈判的目标是找到一个双方都认为正义和有益的解决方案。

双赢协议的实现不仅仅是技巧或策略,它更是一种基于原则的生活方式。在个人和组织层面上,它要求我们重新定义成功,把关注点从个人利益转移到共同利益上,从而促进更广泛的和谐与进步。

双赢协议不是简单的妥协或者让步,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其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和关注被重视,并且在协议的框架下得到满足。这种协议有助于建立长期的、互相支持的关系,为所有相关方创造更大的价值。

保持富足心态、平衡勇气和体谅、考虑他人的赢及自己的赢,这些都是建立双赢协议的关键要素。下面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在实践中实现这些原则:

保持富足心态

  1. 聚焦可能性:专注于机会而不是障碍,相信解决方案总是存在的。
  2. 感恩:对所拥有的表示感激,这样能更容易看到资源的丰富性而非稀缺。
  3. 分享:愿意与他人分享知识、资源和经验,相信通过分享,总体价值会增加。

平衡勇气和体谅

  1. 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界限,同时也尊重他人的。
  2. 明确沟通:有勇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用体谅的方式。
  3. 倾听: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尝试理解他们的需求和顾虑。

考虑他人的赢及自己的赢

  1. 共同目标:寻找和明确双方的共同目标和利益。
  2. 共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为何认为某个结果是他们的”赢”。
  3. 灵活性:在寻找解决方案时,保持灵活,不固执己见。

建立双赢协议

  1. 开放性对话:创造一个开放的对话空间,让各方都能自由表达想法和期望。
  2. 创造性解决问题:鼓励创新思维,寻找满足双方需要的新方法。
  3. 透明度:在谈判和解决方案制定过程中保持透明度,确保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开和可访问的。
  4. 承诺:当双方都同意一个方案时,明确各自的承诺,并且遵守这些承诺。
  5. 监测和调整:定期检查协议的效果,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的双赢状态。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原则和策略,你可以更有效地在各种关系和情境中推广双赢的解决方案,不仅在职业上取得成功,也能在个人层面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5 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是一个关于同理心沟通的习惯

在刚毕业的时候,公司新入职一个 VP,在其第一次公开演讲的时候介绍自己,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他说,欢迎大家找我聊天,我会是一个好的听众。现在我也希望以及在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好的听众。

「知彼解己」指在与他人交流时,首先应该致力于理解对方的观点,然后才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有效的沟通策略,它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在被理解之前先理解他人的价值。

以下是这个习惯的几个关键点:

  1. 积极倾听:这是一种高级的倾听形式,其中听者全神贯注于真正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而不是仅仅为了回答或反驳。
  2. 同理心: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观点,这是建立信任和开放沟通的基础。
  3. 非评判性:在倾听时,保持一个非评判性的态度,可以让对方感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被尊重,从而更愿意开放和分享。
  4. 沟通技巧:有效的沟通不仅涉及言语,还包括非言语的信号,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的音调。理解和使用这些信号可以提高双向理解。
  5. 表达清晰:一旦充分理解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应该清晰、坦诚且有尊重。这样做可以增加被理解的机会,并且促进有效的沟通。

通过实践这个习惯,人们通常能够建立更深的人际关系,解决冲突,以及在个人和专业的环境中更有效地沟通。这个原则不仅在个人生活中有用,也是领导力、团队合作和客户服务等领域的关键技能。

知彼解己这个习惯意味着深入理解他人的观点、需求和感受,同时也清楚自身的价值观和期望。它强调的是先倾听、后理解,在此基础上再传达自己的想法和立场。这个习惯关键在于建立基于尊重和共情的沟通,从而促进有效的互动和解决冲突,实现真正的双向沟通。

倾听是第一步,而同理心倾听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同理心倾听

同理心倾听(Empathic Listening)是一种深层次的倾听方式,不仅仅是听到言语表面的意思,而是努力理解说话人的情感、动机和背后的需求。 它不只是理解信息的内容,更是感受和共鸣说话人的情感状态。同理心倾听要求倾听者放下自我,避免立即做出评判或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全心全意地从对方的视角去理解对方的体验。

其底层逻辑在于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被理解和认同。当人们感到被真正理解时,他们更容易打开心扉,进行真诚的沟通。这种倾听方式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尊重,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同理心倾听能够促进双方的情感连接,缓解冲突,增强关系的亲密度,从而为解决问题和协作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它要求倾听者具备深度的情感智能,以及抑制即时反应,转而深入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深层次信息的能力。

我们常用以下的句式来发起:

你对 A 感到 B
A: 谈论的内容、话题或言语中的意思
B:生气、兴奋、悲伤、烦躁、尴尬

举例:

### 场景:
假设你的朋友最近失业了,并且他们对此感到非常沮丧和焦虑。

### 朋友可能会说:
“我失业了,我不知道下一个月的房租从哪里来。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 非同理心倾听的回应(作为对比):
“别担心,你会找到工作的。你之前也失业过,后来不是照样找到了吗?”

### 同理心倾听的回应:
“听起来你现在感到很焦虑和沮丧,对未来感到不确定让你觉得自己处在困境中。这肯定很不容易。要是愿意的话,我在这里可以听你说说你的想法,我们也可以一起探讨可能的下一步。”

在同理心倾听的回应中:

- 理解情感:首先是对朋友的情感(焦虑和沮丧)的识别和理解。
- 反映情感:然后是将这些情感反映给对方,表明你理解他们的感受。
- 支持:提供一种支持性的环境,让朋友知道他们不是独自一人。
- 不给建议:避免直接给出建议或者试图解决问题,除非朋友请求。
- 开放性的邀请:最后,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邀请,让对方知道你愿意倾听和支持,为他们提供一个表达自己的空间,并在他们准备好时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同理心倾听的关键在于展现出真正的关心和愿意理解对方的立场,而不是急于给出解决方案或者评判。

在倾听后我们需要回应对方,而在回应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自传式回应。

自传式回应

自传式回应是在沟通过程中,听者用自己的经历、观点或情感来回应说话者的信息,而非专注于理解说话者本身的感受和观点。

这种回应方式往往是出于试图展示共鸣或提供解决方案的好意,但可能会导致对说话者真正意图的误解,因为它把重点从说话者转移到了听者身上。

以下是一些自传式回应的常见例子和可能的后果:

  1. 建议:在没有完全理解说话者情况的情况下急于提供解决方案。这可能会让说话者感到不被支持或理解。
  2. 故事讲述:用自己的相似经历来回应,即使这些经历可能不完全相关。这可能转移了谈话的焦点,使说话者感到他们的独特经历被忽视。
  3. 同情:表达自己对说话者的情况的同情,但可能过度强调自己的感受。这有可能不小心贬低了说话者的感受。
  4. 评价:对说话者的行为或情况进行评价。这可能导致说话者感到被判断或误解。
  5. 探询:过多的提问,特别是在没有建立信任的情况下,可能会让说话者感到不适或被审讯。说话者可能会变得防御性或不愿意分享。

为了避免自传式回应,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 实践积极倾听,专注于理解说话者的情绪和观点。
  • 使用反映性听力,即用自己的话简洁地重述说话者的观点,以确认理解是否正确。
  • 在给出建议或分享个人经验之前,先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听取。
  • 保持谦逊,认识到每个人的经历和反应都是独一无二的。
  • 避免立即做出判断或评价,而是给予说话者支持和空间表达。

通过避免自传式回应,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并建立更深层次的沟通和关系。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知彼解己强调的是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其中探究、评价、建议和诠释这四个方法可以应用于这一习惯的实践过程:

  1. 探究:通过提问和倾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这是建立共情和理解的第一步。
  2. 评价:在沟通过程中客观评估收到的信息,判断它们的准确性和重要性,帮助我们了解对方的观点并准备好自己的回应。
  3. 建议:在充分理解对方之后,我们可以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这些建议会更加贴合实际情况,因为它们是基于深入理解而非表面假设。
  4. 诠释:清楚地传达我们的观点和感受,使对方能够理解我们的立场,同时我们的解释也会更具说服力,因为它是在深入理解对方之后形成的。

在实践知彼解己的过程中,这四个步骤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参与沟通,确保双方都能够被理解,从而建立真正有效的对话和解决冲突的基础。

6 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是一个关于创造性合作的习惯

统合综效是第六个习惯。这个概念主要强调创造性合作——即通过团队合作创造出比个人独立工作时更好的结果。

统合综效的关键要素包括:

  • 开放心态: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即使它们与自己的观点不同。
  • 尊重差异:理解团队成员间的差异性是一个优势,不同的观点和技能可以互补。
  • 寻求第三方解决方案:不限于自己的观点或他人的观点,而是寻找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这通常被称为“双赢”。
  • 创造性思维:鼓励创造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可能需要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架。
  • 团队协作:通过团队协作来实现目标,这通常需要有效的沟通和互助。

统合综效的好处:

  • 提高效率:通过合作,团队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因为它汇集了不同的知识和技能。
  • 增强关系:共同创造成功可以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信任。
  • 促进创新:多样性的观点和开放的沟通环境促进了创新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 改善决策:当多个观点和专业知识被考虑在内时,通常可以做出更全面和更有效的决策。
  • 增加灵活性和适应性:一个习惯于统合综效的团队更能适应变化和应对新的挑战。

实践统合综效的举例:

想象一下,一个项目组由不同背景的成员组成,包括市场营销专家、软件开发人员、财务顾问和创意设计师。团队面临一个复杂的挑战,需要一个创新的市场进入策略。各成员初始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但通过开放的讨论,他们不仅仅是妥协,而是融合各自的专长和视角,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策略,这个策略结合了技术创新、成本效益和用户体验的最佳实践。这个过程就是统合综效的体现。

统合综效作为一种习惯,需要练习和承诺。它要求个人发展出一种以团队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并且愿意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统合综效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是在互动中才有可能释放创造力。

实现统合综效的途径

统合综效可以通过珍视差异、有意愿、澄清目标、知彼解己和探索替代方案这些途径来实现。详细解释如下:

1. 珍视差异

我经常和我们家娃讲:人,生而不同,在团队内也一样。团队成员需要认识到每个人的不同背景、经验、技能和观点都是宝贵的资源。珍视差异意味着看待这些差异作为创造更好解决方案的机会,而不是障碍。

  • 实践方法:鼓励团队成员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听取和尊重其他人的意见。

2. 有意愿

个人和团队必须有愿意合作、开放思考并接受新的想法的意愿。这种意愿是实现统合综效的基础。

  • 实践方法:创建一个支持性的环境,鼓励团队成员对统合综效持开放态度,并致力于共同的目标。

3. 澄清目标

在团队合作中,共同理解并同意项目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澄清目标可以确保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 实践方法:在团队会议中明确讨论和记录项目目标,并确保所有成员都理解并同意这些目标。

4. 知彼解己(核心技巧)

知彼解己是了解团队成员的能力、需求和期望,并将这些知识用于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过程。这要求个人进行自我反省,并积极了解他人。

  • 实践方法:进行团建活动,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鼓励开放的个人交流,让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优势和工作风格。

5. 探索替代方案

在面对挑战时,团队应该寻求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满足于第一个看上去可行的方案。探索替代方案可以带来创新和创造性的结果。

  • 实践方法:进行头脑风暴会议,鼓励团队成员提出并讨论各种想法,无论它们多么非传统或不同寻常。将所有的想法记录下来,并评估它们的可行性和潜在价值。

通过这些途径,团队可以利用成员之间的差异,通过合作超越单个成员的能力,创造出更有效、更创新的解决方案。统合综效的实践不仅可以增强团队的整体表现,还可以提升团队成员的满足感和参与感。

7 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是一个关于每日自我更新的习惯

「不断更新」这个习惯的核心思想是个人和职业的持续改进,即常常对自己的生活各方面进行更新和充电,以保持和提升个人的整体效能和福祉。

「不断更新」习惯强调四个主要领域的平衡发展,以下是这些领域的详细解释以及如何在这些领域中不断更新自己:

1. 身体

维护身体健康是基础。这包括适度的体育锻炼、健康饮食、足够的休息和压力管理。

  • 实践方法:定期锻炼,按时吃饭,多喝热水,保证充足的睡眠,实践深呼吸或冥想等放松技巧。

2. 心智

心智的发展涉及学习和思考。继续教育、阅读、写作和教授他人都是锻炼心智的方式。

  • 实践方法:定期阅读书籍和文章,学习新的技能,参加研讨会和课程,或者开始一个新的有益的爱好。

3. 社交/情感

社交/情感发展是指建立和维护积极的关系,以及发展良好的交流和人际技能。

  • 实践方法:投时间和精力在家庭和朋友关系上,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以及参与社区或团体活动。

4. 精神

精神领域通常涉及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它可能包括祈祷、冥想、音乐、艺术或与大自然的互动。

  • 实践方法:定期花时间进行个人反思,参与宗教或精神活动,或者花时间在大自然中。

通过在这四个领域中均衡发展,个人可以确保他们的“锯子”始终保持锋利,这样他们就能以最高的效率和效能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柯维认为,只有通过持续的自我更新和改进,个人才能有效地生活,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

不断更新不仅仅是一种习惯,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要求个人对自己的成长和学习持续投资,以实现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不断更新」是建立在自我维护和持续改进的理念之上。这个习惯源自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你的锯子变钝了,就要停下来磨锯」。换言之,如果你想保持有效和高效,就需要定期地恢复和提升你的身心能力。

不断更新认识到人类是多维度的存在,包括身体、心智、情感和精神等方面。每个维度都需要定期的关注和维护。例如,身体的维护包括适当的锻炼、营养和休息;心智的维护则涉及学习和智力挑战;情感的维护要求建立和维护有意义的关系;精神的维护可能包括冥想、写作或其他形式的自我表达。

不断更新强调了自我续能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忽视了自我维护,就可能会遭受倦怠和效率下降,反之,通过积极维护和更新自己,个体能够维持高水平的表现和幸福感。这种自我续能的过程要求有意识地规划时间和活动,以确保所有维度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这个习惯还基于一个长期的视角,认识到持续的成长和适应是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关键。 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能和观念,个人能够保持自己的相关性和竞争力。它鼓励个体进行终身学习,不断地探索新的兴趣和发展新的技能。

并且不断更新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它意味着始终面向未来,保持乐观和动力,永远寻求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态度促使人们主动寻找改进自己的方法,而不是等待外界的变化迫使他们作出改变。这样,个体能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持活力和创造力。

8 小结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综合的个人和职业生活指导理念,旨在帮助人们通过改变自己的习惯来提高效能。这些习惯分为个人成功、公共成功以及自我更新三个部分,体现了从依赖到独立再到互依的成长路径。

个人成功包括前三个习惯,分别为:主动积极(Habit 1: Be Proactive)、以终为始(Habit 2: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和要事第一(Habit 3: Put First Things First)。这些习惯强调个人主动性、目标设定和时间管理,是个人效能提升的基础。 主动积极是关于自我意识和选择的能力;以终为始要求个人根据自己的核心价值和长远目标来规划生活;要事第一则是关于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任务,以确保行动和目标一致。

公共成功涉及的三个习惯是:双赢思维(Habit 4: Think Win-Win)、知彼解己(Habit 5: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和统合综效(Habit 6: Synergize)。这些习惯聚焦于与他人建立有效的互动和关系。 双赢思维是追求互利共赢的关系;知彼解己是关于同理心倾听,首先理解他人,再寻求被理解;统合综效是指通过团队合作创造出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成效。

最后的一个习惯是不断更新(Habit 7: Sharpen the Saw),它关注于自我更新和平衡发展,涵盖身体、心智、情感和精神四个方面。这个习惯认为,不断地自我提升和维护是持续成功和有效应对生活挑战的基础。它鼓励个人投资于自己,定期从日常忙碌中抽出时间进行自我修炼,从而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和适应性。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核心理念是自我掌控和持续改进。柯维认为,通过内在的价值观和习惯的改变,人们可以影响外部环境并实现个人与职业的有效成长。书中的习惯模型鼓励读者从内在进行转变,从而在外部世界中实现真正的有效行动和深刻的影响。

以上并非书本全部内容,也并非仅包含书本的内容,仅作为温习之用,大家批判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