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运营同学小 X 兴冲冲地找我:”老板,我这有个推广方案,算下来获客成本只要 30 块一个,要不要试试?”
她打开 PPT,里面密密麻麻的数据分析,转化漏斗画得很专业。看得出来,她花了不少心思。
“如果按照这个方案,”她继续说道,”投入 10 万,预计能带来 3000 多个新用户。相比其他渠道,这个 ROI 算是很不错了。”
我问了她一个问题:”假设这个方案真的有效,获客成本确实是 30 块。那么,你觉得我们会花 100 万、1000 万来做这个推广吗?”
小 X 愣住了。
“如果答案是不会,”我接着说,”那我们为什么要开始呢?”
这个对话,让我想起了一个词——终局思维,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聊的。
我们都在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这些年,我见过太多类似的场景:
产品经理在复盘报告里写道:”本季度 DAU 增长 15%,用户留存提升 3 个百分点,各项指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听起来很棒,但如果你问他:”按照这个增速,我们什么时候能实现盈利?”他可能就答不上来了。
技术负责人说:”我们这个月修复了 200 个bug,系统稳定性提升到 99.98%。”但如果你问:”这个系统三年后还在用吗?”大家都会沉默。
市场部说:”这次活动很成功,获得了 10 万次曝光。”但如果你问:”这 10 万次曝光最终能转化成多少有效用户?”数据就开始模糊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都习惯了低头赶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做事,却忘了抬头看路。
什么是终局思维
简单来说,终局思维就是从终点出发,倒推现在应该做什么。
这有点像下棋。新手下棋,只看眼前一两步。高手下棋,会在脑海中推演整盘棋的走向。当你知道最终要达到什么局面时,每一步棋都会有的放矢。
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是反过来的:
-
因为竞争对手在做,所以我们也要做 -
因为这个功能用户有需求,所以我们要开发 -
因为这个渠道便宜,所以我们要投放
这就像蒙着眼睛开车,也许能往前走,但很可能走错方向,或者原地打转。
一个价值千万的教训
2015 年,我在一家 P2P 公司做技术负责人。那时候正是 P2P 最火的时候,资本疯狂涌入,所有人都在抢市场份额。
我们的策略很简单:烧钱补贴,快速扩张。
运营团队每天都在汇报好消息:
-
“今天新增用户 5000!” -
“这个月资金流水过亿了!” -
“我们在这个城市的市场份额已经第二了!”
技术团队也跟着疯狂加班,不断开发新功能,支撑业务增长。最忙的时候,我们一周上线一个新的 APP。
直到有一天,CFO 在高管会上问了一个问题:”按照现在的烧钱速度,我们的钱还能烧多久?”
“大概 6 个月。”
“那 6 个月后呢?”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后来的故事你们可能猜到了。寒冬来临,公司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大规模裁员。那些曾经引以为豪的用户数据,在失去补贴后迅速归零。
这件事给我的教训是:如果一件事的终局不成立,那么过程中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
终局思维的四个层次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思考,我发现终局思维可以应用在不同的层次上:
1. 个人发展的终局思维
去年,团队里一个小伙伴找我聊职业规划。他很纠结:”我是继续做技术,还是转产品经理?”
我问他:”你想过5年后、10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吗?”
“没想那么远,就是觉得产品经理好像更有前途。”
“那我们换个角度,”我说,”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成功的?”
他想了很久:”能够创造价值,被人需要,同时收入也不错。”
“那你觉得,是深耕技术更容易达到这个状态,还是转产品?”
这个问题让他陷入了沉思。一周后,他告诉我,他决定继续做技术,但会更多地从产品视角来思考技术问题。
现在,他已经是公司的技术架构师,不仅技术过硬,产品思维也很强。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2. 团队管理的终局思维
作为管理者,我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三年后,我希望这个团队是什么样子?
基于这个思考,我做了几个看起来「不划算」的决定:
-
投入 20% 的时间做技术分享和技术建设。: 很多人觉得这是浪费时间,直接写代码不是更高效吗?但我知道,一个学习型的团队才能持续成长。 -
鼓励大家参与开源项目。: 短期看,这会占用工作时间。但长期看,这能提升团队的技术视野和影响力。 -
坚持代码评审和文档规范。: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麻烦,但一年后,新人上手时间从一个月缩短到一周。
这些投入,在当下看都是成本,但从终局看都是投资。
3. 产品决策的终局思维
以某个曾经很火的工具类产品为例,最初是个简单好用的手机清理工具。但为了增长,不断添加功能:
-
新闻资讯(因为能带来广告收入) -
小游戏中心(因为游戏分发赚钱) -
电商导购(因为电商返佣高) -
甚至还加了交友功能
结果原本的核心用户觉得产品变得臃肿,纷纷卸载。新功能带来的用户又留不住,因为有更专业的产品。最后,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
在产品决策时,终局思维体现在三个层面:
-
第一,用户价值的终局。: 你要持续问自己:我们究竟在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在未来是否依然存在?比如,Notion的终局是”第二大脑”。所以他们的每个功能都围绕着”如何更好地组织和连接信息”。即使用户要求加入视频会议功能,他们也拒绝了,因为这偏离了核心价值。 -
第二,商业模式的终局。:产品最终靠什么赚钱?这个赚钱方式是否可持续?LinkedIn早期尝试过广告模式,但很快意识到,对专业人士来说,付费获得更好的求职和社交机会更合理。所以他们坚定地走付费会员路线,即使增长速度比免费模式慢,但用户质量和收入质量都更高。 -
第三,竞争格局的终局。: 这个市场最终会是什么格局?赢家通吃还是百花齐放?视频会议市场,Zoom 意识到最终会是几家巨头共存(因为企业客户需要备选方案),所以专注于”最好用”而不是”功能最全”。而社交网络市场趋向赢家通吃,所以Facebook会不惜代价消灭或收购潜在对手。
产品决策的终局思维,不是让你预测未来,而是让你在每个决策点上问自己:这个选择是让我们离终局更近,还是更远?如果一个功能、一个项目、一个策略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那它可能就不该存在。
4. 技术架构的终局思维
技术选型是最需要终局思维的地方。
2021 年,我们要重构整个技术架构。团队里有很多声音:
-
“用最新的技术栈,保持技术领先!” -
“用最稳定的方案,降低风险!” -
“用最流行的框架,方便招人!”
我把大家召集起来,画了一张图:三年后,我们的技术架构应该是什么样子?
经过讨论,我们达成了共识:
-
能支撑 10 倍的业务增长 -
能快速响应业务变化 -
能让团队规模化成长 -
能控制运维成本
基于这个终局,我们选择了微服务架构,虽然初期投入大,但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回头看,这个决策帮我们节省了至少一年的时间。
如何培养终局思维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道理我都懂,但怎么才能真正做到呢?
1. 经常问「然后呢」
这是我养成的一个习惯。每当要做决策时,我都会连问三个「然后呢」:
-
我们要做这个功能 → 然后呢?→ 用户会使用 → 然后呢?→ 提升用户活跃度 → 然后呢?→ 增加用户付费意愿…
通过不断追问,你会发现很多决策其实经不起推敲。
这里和我们常用的「5W」方法一样。
2. 学会算长期账
很多时候,我们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双眼。
比如,为了完成这个月的 KPI,疯狂做活动拉新。但如果这些用户留存率很低,那么下个月你需要更多的活动来维持数据。这就像吸毒,越陷越深。
正确的做法是算长期账:这个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是多少?获客成本是多少?留存率如何?只有这些数据支撑,决策才不会跑偏。
3. 建立自己的原则
终局思维不是要你预测未来,而是要你建立原则。
比如几个原则:
-
不做无法规模化的事情 -
不做违背用户长期利益的事情 -
不做团队无法持续的事情
有了原则,很多选择就变得简单了。
4. 定期复盘和调整
终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认知提升、环境变化,我们对终局的理解也会改变。
我的做法是,每个季度做一次深度思考:
-
我们的终局假设还成立吗? -
有什么新的信息需要考虑? -
当前的路径是否需要调整?
记住,终局思维不是固执,而是在变化中保持方向感。
技术架构上三个常见的误区
在实践终局思维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技术决策中,也有不少坑。这里分享几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1:过度设计的陷阱
很多技术团队在设计系统时,容易陷入”一步到位”的幻想。
典型的场景是这样的:某电商公司要做一个订单系统,技术负责人想:”既然亚马逊能做到每秒处理几十万订单,我们也要按这个标准设计。”
于是团队设计了一个”宏伟”的架构:
-
完整的微服务拆分,订单、支付、库存、物流各自独立 -
分库分表设计,预设了 1024 个分片 -
引入了消息队列、分布式缓存、服务网格 -
部署了完整的容器化方案
结果呢?系统上线一年,日订单量还不到 1000 单。那些精心设计的高并发方案,反而成了负担:
-
运维成本极高,需要维护几十个服务 -
开发效率极低,一个简单功能要改好几个系统 -
故障率反而上升,因为链路太长太复杂
教训:终局思维不是让你现在就建造航母,而是让你的小船能够逐步升级成航母。
Netflix 的架构演进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从单体应用开始,随着业务增长逐步拆分,而不是一开始就搞微服务。这种演进式的架构,才是真正的终局思维。
误区2:技术选型的赌徒心态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把赌注全压在某个”未来技术”上。
如当年,GraphQL 刚火起来,某团队在新项目中全面使用。理由很简单:这是未来的趋势,早用早受益。
为了这个决定,他们:
-
花了两个月培训团队 -
重写了所有的 API 接口 -
改造了前端的数据层 -
甚至自己造了一些轮子
一年后回头看,GraphQL 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对当前的业务场景来说,REST API 完全够用。投入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
教训:技术的终局不是最新,而是最合适。
选择技术时,应该考虑:
-
团队的学习成本 -
社区的成熟度 -
实际的业务需求 -
长期的维护成本
不要因为某个技术”可能”是未来,就all in。技术债务,也是债务。
误区3:忽视路径依赖的理想主义
第三个误区是,只看到理想的终局,却忽视了现实的约束。
某个传统企业决定数字化转型,CTO 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方案:”三年内,全面云原生化。”目标很美好:
-
所有应用容器化 -
全面使用云服务 -
采用 DevOps 文化 -
建立数据中台
但现实是:
-
核心系统是20年前的COBOL代码 -
运维团队平均年龄45岁,没人懂 Kubernetes -
很多业务逻辑藏在存储过程里 -
合规要求数据不能出企业内网
强推的结果可想而知:
-
老系统改造困难重重,进度一拖再拖 -
团队抵触情绪严重,骨干员工纷纷离职 -
新老系统并存,维护成本翻倍 -
业务部门怨声载道,因为系统经常出问题
忽视现实约束的终局思维,不是思维,是幻想。
更深层的认知
这些误区背后,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很多人把终局思维理解成了”终局决定论”。
真正的终局思维是什么?
-
它是指南针,不是 GPS
-
GPS 告诉你具体怎么走 -
指南针只告诉你方向 -
具体路径要根据地形(现实情况)调整
-
-
它强调的是进化,不是设计
-
生物不是被设计出来的,是进化出来的 -
好的架构也是如此,需要不断适应环境
-
-
它追求的是反脆弱,不是完美
-
完美的系统往往很脆弱 -
能够从失败中学习、进化的系统才是强大的
-
举个例子,Linux 的成功不是因为 Linus 一开始就设计好了一切,而是因为它的架构允许持续演进。相比之下,很多”设计完美”的操作系统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在技术世界里,活下来的不是最强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终局思维的真谛,是让你既有方向感,又保持灵活性。
做时间的朋友
终局思维的本质:不是追求当下的最优解,而是追求长期的最优解。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大家都在追求快:
-
快速成功 -
快速变现 -
快速增长
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时间来沉淀:
-
深厚的技术功底,需要时间 -
优秀的团队文化,需要时间 -
忠诚的用户群体,需要时间 -
持续的竞争优势,需要时间
所以,与其做时间的敌人,不如做时间的朋友。
其实,终局思维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它只是提醒我们:
在奔跑之前,先想想要去哪里。
人生很长,不必着急。但人生也很短,不能迷路。
当我们学会站在终点看起点,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我们会发现,那些让我们焦虑的事情,在时间的长河里,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如当年韩寒在《三重门》中说的:「都只是棺木上的一缕尘埃」。
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们的成长、我们的价值、我们的影响力——会像复利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有分量。
最后,问一句:
如果今天的选择,要用十年后的自己来买单,你还会这样选吗?
想清楚这个问题,你就拥有了终局思维。
愿我们都能成为时间的朋友,在正确的道路上,从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