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中张小龙给了研发同学 3 点建议

一直说要把《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这本书看完,一直没顾得上,这次临时出差到厦门的路上带上了,动车上的时间把书看完了,去的时候看了一遍,回的时候看了一遍,看完,写下这篇文章。

这本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演讲实录。书的内容来源自张小龙在 2012 年的那次著名的 8 小时演讲,2016 年被整理成书稿,在 2021 年决定出版。好的内容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在 9 年之后出版,在 12 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不过时,甚至部分观点会刷新我们的一些认知。

以下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感受比较强烈的三个观点或建议。

1 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

这是从一个开发能力很强很全面的在朋友圈抱怨:「觉得微信的代码越来越复杂了,开始搞不定了」,张小龙在下面评论说:「如果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太复杂,一定是问题本身错了。事实上就是这样子的。

一个好的问题不应该导致解决方案太复杂。

从研发的角度来看,引申出来有 3 点:

1. 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或者是需求有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容易陷入复杂的解决方案中或者限入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但其实当一个解决方案变得非常复杂时,我们应该反思问题的提法是否正确,需求是否是真正的需求。一个好的问题应该能够用一个相对简洁优雅的方案去解决。

陷入困境时我们要学会换个角度或者跳出问题来思考问题。当感到解决方案过于复杂时,不妨退一步问问自己,是不是对需求或问题有误解,有没有更本质更简单的诉求。化繁为简,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是一种智慧。

2. 优秀的工程师其实可以帮助产品经理矫正需求

产品经理提出的需求,研发同学往往会无条件去满足。但优秀的工程师,应该具备产品思维,有能力去审视和质疑需求背后的逻辑,去引导产品经理矫正需求。

一味地满足需求,只会让产品变得复杂和庞大。优秀的工程师应该成为产品经理的思想伙伴,而不仅仅是执行者。在开发过程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做有价值的事,把控产品的定位和走向,这是更高境界的工程师素养。

3. 写代码只是其次,思考和讨论产品也是重要的工作

作为研发同学,不能把自己局限在写代码上。思考产品,了解用户,参与需求讨论,才能真正驱动产品的进步。

代码只是工具,而洞察需求,理解人性,思考产品形态,决定产品体验,这些应该是每一个研发同学的内功。要把自己的视野拓展到产品层面,主动去思考为什么做这个功能、用户会喜欢吗、还能怎么改进体验。唯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工程师。

2 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这个观点应该是大部分场景下面,研发同学都认同的。

当面对大量繁杂的需求时,与其逐一满足,不如试图提炼出其中的共性和本质,将之抽象为更少量、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个过程就是「抽象」。

以订阅内容为例,如果把各类内容提供方(如企业、个人、媒体等)的形形色色的诉求都一一满足,系统必然会变得非常复杂。但若能抽象出一个统一的账号体系和内容载体,就能用一套接口来服务各方,大大简化了系统。

抽象的层次越高,派生出的子需求就越多。比如将 100 个需求抽象、归纳为 10 个,甚至 1 个,则原本的 100 个需求都可以被这 10 个或 1 个「母需求」所覆盖。

要做好抽象,关键是要找准需求的共性、本质之处,即所谓的不变量,而非沉陷于各自差异化的细枝末节。唯有升维思考,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对繁复的事物进行归纳和简化。

通过「以简御繁」「归一化」的抽象思路,可以大大降低系统复杂度,提升开发和管理效率。同时让产品对用户更加友好,使用更加简单统一。

这种化繁为简的抽象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式和设计原则,对于管理大型复杂系统、满足多元需求有重要指导意义。不仅开发人员要掌握,其他非技术人员也很有必要学习这种思维方式。

3 改变旧世界的意愿

在书中,改变旧世界的意愿是在气质篇的第一篇,从其定义上更多的是一些日常记录的点。

在「改变旧世界的意愿」这一点上,张小龙提到了自己:「对于对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3G)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这样,我少了电话费,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 googlevoice跟我通话,用 facetime 跟我视频。」

做一个产品,意愿是很重要的。我们有没有去一个改变旧世界的意愿

作为一个研发团队的管理者,改变旧世界的意愿是一个团队管理中的核心逻辑。上次和小帅聊天,也有聊到我们在团队管理岗上,我们始终应该改变点什么

「改变旧世界」的意愿,本质上是一种创新驱动和价值追求。它意味着不满足于现状,主动去探索和尝试新的可能性,并以之来重塑既有的产品形态、技术架构乃至商业模式。这种意愿需要从管理者开始,成为团队的共识和愿景,并指引技术决策和项目实践的方向。

技术管理者需要与团队一起,去思考如何用技术的力量去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解决用户和业务的痛点。要审视自己的产品定位和技术路线,看是否还有优化和颠覆的空间。同时要放眼行业前沿和未来趋势,去探索下一个风口和变革点。唯有确立了明确的变革方向和价值诉求,才能凝聚共识,激发动力。

事实上,很多时候阻碍我们「改变旧世界」的,恰恰是技术和架构层面的「旧世界」。长期累积下来的历史债务,割裂的系统,低效的架构,过时的技术栈,都成为了创新的桎梏。团队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修修补补和「打补丁」上,而无暇去思考和实现变革。

这就需要技术管理者下定决心,带领团队去正视和解决技术债务。要客观评估既有系统的健康度,识别出最急需重构和升级的部分。同时要重新思考整个技术架构,看如何通过解耦、重构、引入新技术等手段,来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创新友好度。只有在架构层面打好基础,才能为变革扫清障碍。

除了对技术、架构、债务的改变,「改变旧世界」的意愿,还需要适配研发团队的现状和组织形态。如果团队长期处于产品需求的压力之下,缺乏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如果组织过于层级化和官僚化,创新的想法很难被听到和采纳;如果绩效考核过于短视和功利,大家不愿承担变革的风险,那么这种意愿就很难真正落地。

技术管理者需要为团队争取一定的自主权和探索空间。在项目排期和任务分配上,要预留出一定比例的「创新时间」或者技术时间,鼓励大家尝试新的 idea。同时要优化组织架构和流程,让信息和想法能够更顺畅地在团队中流动,减少决策链路,提升反应速度。绩效评估也要将创新和长期价值纳入考量,为「改变」提供合理的回报。

从技术管理者自身来说,站在产品和技术实现交汇的点上,对产品的认知和对实现细节的认知让研发管理可以更高效,更合理的决策技术方案和产品规划,从而更好地引领技术团队实现产品价值和商业目标。

作为管理者,要具备产品视角和技术视角的双重思维,一方面深入了解业务需求和用户痛点,另一方面洞悉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劣。要善于在两个视角之间切换和权衡,找到既能满足需求,又能控制成本和风险的平衡点。也要能跳出具体实现,从更宏观的层面去思考技术战略和产品演进路径,看清下一步的发力点和布局方向。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技术管理者需要深入了解产品需求的来龙去脉。不能仅停留在需求文档上,而要主动与产品经理甚至客户沟通,理解需求背后的业务逻辑、用户痛点和产品价值。唯有对需求有了全面的认知,才能在技术选型、架构设计、任务拆分等环节做出正确的决策。

同时,技术管理者要对技术实现有足够的了解。这并不意味着要事无巨细地参与到每一行代码中,而是要对关键技术难点、潜在风险、优化方向等有把握。要与技术骨干保持频繁的讨论,时刻掌握开发进度和问题。只有将宏观的需求理解和微观的实现细节结合起来,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调配资源、优化流程、控制质量。

管理者要营造产品和研发的良性互动。鼓励研发团队主动了解业务,引导产品经理关注技术价值,提倡双方同理共情、互相成就。打造一种「产品驱动研发,研发反哺产品」的良性循环,激发团队斗志,凝聚团队向心力。

小结

以书中提到的微信 4.0.1 和 4.2 发布时的文案作为本篇文章的结尾:

很喜欢这句话:如你所知,微信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如你所见,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你曾经在微博上虚掷光阴
如今又在微信里蹉跎岁月
你以为通过手机就连接了世界,
其实只是躲在屏幕后面获取了安全感。
是时候放下手机,和朋友面对面了!
如若不能,试试微信视频通话
少发微信,多和朋友见见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