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AI编程

AI 编程的真相:一个老程序员的冷静观察

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员,最近一两年肯定被各种 AI 编程工具刷屏了。从 GitHub Copilot 到 Cursor,到今年国内出的 Trae,以及最近发布的为提升 AI 编程效率而生的 Claude Code,还有国内的通义灵码等等,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身边不少同事和朋友都已经用上了,有人说效率翻倍,有人说就是个高级的代码补全。在网上也看到许多争论,如程序员会不会被 AI 取代等等话题。

作为一个在一线写了十多年代码的人,我想聊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篇文章不是要唱衰 AI,也不是要贩卖焦虑,而是想分析一下当前 AI 编程的真实情况。

今天主要聊两块:LLM 的固有局限、这些局限在编程领域的具体表现,应对策略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聊。

1. LLM 的天生缺陷

要理解 AI 编程的问题,得先搞清楚底层的大语言模型(LLM)有哪些局限。这些局限不是某个产品的 bug,而是当前技术架构的固有特性。

1.1 概率预测的本质

LLM 说到底是个概率模型。它的工作原理是根据上下文,预测下一个最可能出现的词。注意,是「最可能」,不是「最正确」。

这就像一个特别会察言观色的人,能根据前面的对话猜出你想听什么,但他并不真正理解你们在聊什么。大部分时候猜得挺准,偶尔也会离谱到家。

在写作、聊天这种场景下,这种「猜测」问题不大,甚至还能带来一些创意。但在编程这种需要 100% 精确的领域,问题就来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LLM 的幻觉。

以编程为例,AI 可能会「发明」一个当前环境中并不存在的库函数,或者一本正经地告诉你某个框架有某种你从未听说过的特性。例如,你让它用一个小型库 mini-lib 写个功能,它可能会自信地写下 mini-lib.complex_function(),而这个函数实际上只存在于它通过模式匹配「幻想」出的世界里。这种随机性在创意写作中是火花,但在编程中就是地雷。一个分号、一个等号、一个大于号的随机错误,都可能导致程序编译失败、运行崩溃或产生灾难性的计算错误。

LLM 的本质是一个概率预测引擎,而不是一个事实检索数据库。它的核心任务是基于海量训练数据,「猜」下一个 token 是什么最合理,而不是「下一个 token 是什么最真实」。它的训练数据中包含了海量的代码和文档,当它发现很多库都有 .complex_function() 这种模式时,它就会推断 mini-lib 可能也有,从而生成一个语法通顺但功能无效的代码。它追求的是「看起来对」,而不是「真的对」。

1.2 知识的时间窗口

训练一个大模型需要几个月时间和巨额成本,所以模型的知识总是滞后的。比如 Claude 的知识截止到 2025 年 1 月,那么 2 月份发布的新框架、新 API,它就完全不知道。

对于技术更新速度极快的编程领域,这是个大问题。React 19 出了新特性,Node.js 又发布了新版本,某个常用库爆出了安全漏洞……这些信息,AI 都无法及时获取。

虽然可以通过 RAG/Agent 等技术缓解,但这更像是在给一个旧大脑外挂一个「实时信息提示器」,而非大脑本身的更新。

对于技术迭代比翻书还快的软件开发领域,依赖一个「活在过去」的工具,无异于拿着旧地图在新世界航行。更危险的是,它可能会自信地推荐一个已经停止维护、或者已知存在 CVE 的第三方依赖库,从而出现安全隐患。

1.3 上下文窗口限制

这个问题就像人的短期记忆一样。当我们和 AI 聊天聊久了,它会忘记开头说了什么。目前最好的模型,上下文窗口能达到百万级 token,能解决部分问题,但是也不够用。

对于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行代码的现代开发项目,AI 就像一个只能通过门缝看房间的访客。它能看到门缝里的景象,但对整个房间的布局、风格和功能一无所知。开发者们常常抱怨 AI 编程工具「用着用着就变笨了」,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1.4 缺乏真正的理解

这是最根本的问题。LLM 不理解代码的含义,它只是在模式匹配。

举个例子,当我们让 AI 写一个排序算法,它能写出完美的快排代码。但这不是因为它理解了「分治」的思想,而是因为训练数据里有大量类似的代码,它学会了这个模式。

一旦遇到需要真正理解业务逻辑、需要创新思维的场景,AI 就可能搞不定了。

2. 编程领域的具体挑战

上面这些通用局限,在编程领域会被急剧放大,产生一些特有的问题。

2.1 错误的放大效应

我们知道人是有容错能力的,如这张图,汉字顺序错了,我们也能读懂。

写文章错个字,读者能看懂。但代码里少个分号、多个逗号,程序直接跑不起来。更要命的是逻辑错误,比如边界条件判断错了,可能测试都能通过,上线后才爆雷。

我见过 AI 生成的代码,把 < 写成 <=,导致数组越界。还有在金融计算中使用浮点数,精度问题累积后造成账目对不上。这些都是看起来微小,实际后果严重的错误。

2.2 安全漏洞

这个问题相当严重。研究显示,AI 生成的代码中,包含安全漏洞的比例明显高于人工编写的代码。

原因很简单:

  • 训练数据本身就包含大量有漏洞的代码
  • AI 不理解什么是「安全」,只知道完成功能
  • 很多老旧的、不安全的编码模式被 AI 学习并复现

最常见的问题包括 SQL 注入、XSS、路径遍历等。AI 可能会直接把用户输入拼接到 SQL 语句里,或者在处理文件上传时不做任何验证。除非特别要求。

我们在实际写代码过程中,正向逻辑往往并不是花时间最多的,最复杂的就是边界,异常和特殊情况

2.3 项目上下文的缺失

真实的项目开发不是写独立的函数,而是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工作。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

  • 代码规范和风格
  • 架构设计和模式
  • 业务领域知识
  • 自定义的工具类和框架

AI 看不到这些全貌,经常会:

  • 重复造轮子(明明有现成的工具类不用)
  • 违背架构原则(在该用依赖注入的地方直接 new 对象)
  • 误用内部 API(不理解接口的设计意图)

2.4 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

AI 生成的代码往往追求「能跑就行」,但忽略了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常见问题包括:

  • 过度复杂的嵌套和链式调用
  • 缺乏有意义的变量名和注释
  • 不符合团队的编码规范
  • 没有考虑扩展性和重用性

当我们习惯了 AI 写代码,可能会不想去看代码(自信点,就是不想看),如果这样过度依赖 AI,可能会失去对代码的深度理解。当需要调试或优化时,面对一堆自己没真正理解的代码,问题就会比较大,甚至出了问题还需要现场看代码来定位问题。

小结

写了这么多,核心观点其实很简单 :AI 编程工具是很强大,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这些局限,合理地使用工具,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

代码是我们与机器对话的语言,但写代码的意义,永远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无论工具如何进化,这一点不会变。

所以,继续写代码吧,带着思考去写,带着责任去写。让 AI 成为你的助手,而不是你的拐杖。

毕竟,最好的代码,永远是有灵魂的代码,在写代码中注入心流。

以上。

实在没辙了!只好祭出AI,给自己撸了个图片占位生成器

对于前端开发者而言,图片占位生成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实际开发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场景:产品展示页面的布局已经完成,各个模块都已就位,唯独缺少产品图片。而此时设计团队反馈:「图片素材还在制作中,预计下周交付。」

另一种常见情况是,在调试图片列表的响应式布局时,需要各种尺寸的测试图片。传统做法是通过搜索引擎寻找合适的图片,然后逐一下载、裁剪、调整尺寸。这个过程往往耗时良久,严重影响开发效率。

除了效率问题,版权风险也不容忽视。在项目中使用网络图片时,我们必须考虑:这些图片是否有版权限制?是否适合在商业项目中使用?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给项目带来法律风险。

还有一些场景,如我们动态生成图片,在图片上显示提示的内容这种相对小众的场景。

本周刚好有一个需求是给飞书捷径做一个小功能用到了图片占位生成。梳理完需求,大概如下:

  1. 能指定宽和高
  2. 能自定义文字
  3. 能指定文本颜色和背景色
  4. 能指定图片格式输出,支持 PNG
  5. 能指定文本大小
  6. 能在飞书中使用

首先我们看一下有哪些在线的图片占位生成器可用的。

我们先让最新的 Claude-4-Opus 大模型给出 10 个地址,如下图:

1. **Placeholder.com【不可用】**
- **URL**: https://via.placeholder.com/
- **使用方法**: `https://via.placeholder.com/300x200`
- **特点**: 简单易用,支持自定义颜色和文字

2. **Lorem Picsum【能用,随机真实图片】**
- **URL**: https://picsum.photos/
- **使用方法**: `https://picsum.photos/200/300`
- **特点**: 提供随机的高质量真实图片

3. **Placehold.it【跳到 Placeholder.com 也不可用了】**
- **URL**: https://placehold.it/
- **使用方法**: `https://placehold.it/350x150`
- **特点**: 经典的占位图服务,支持多种格式

4. **PlaceIMG【不可用】**
- **URL**: https://placeimg.com/
- **使用方法**: `https://placeimg.com/640/480/any`
- **特点**: 可选择不同类别(动物、建筑、自然等)

5. **Dummy Image【可用,不支持中文】**
- **URL**: https://dummyimage.com/
- **使用方法**: `https://dummyimage.com/600x400/000/fff`
- **特点**: 高度可定制,支持自定义背景色和文字颜色

6. **LoremFlickr【可用,不支持自定义内容】**
- **URL**: https://loremflickr.com/
- **使用方法**: `https://loremflickr.com/320/240`
- **特点**: 基于Flickr的真实图片,支持关键词搜索

7. **Placekitten【不可用】**
- **URL**: https://placekitten.com/
- **使用方法**: `https://placekitten.com/200/300`
- **特点**: 提供可爱的猫咪图片作为占位图

8. **Unsplash Source【不可用】**
- **URL**: https://source.unsplash.com/
- **使用方法**: `https://source.unsplash.com/1600x900/?nature`
- **特点**: 使用Unsplash的高质量图片库

9. **PlaceBear【可用,不支持自定义内容】**
- **URL**: https://placebear.com/
- **使用方法**: `https://placebear.com/200/300`
- **特点**: 提供熊的图片作为占位图

10. **FakeIMG.pl【可用,不支持中文】**
- **URL**: https://fakeimg.pl/
- **使用方法**: `https://fakeimg.pl/300x200/ff0000/ffffff?text=Hello`
- **特点**: 支持自定义文字、字体和颜色

以上 10 个站点看下来,就 1 和 5 相对符合需求,但都不支持中文。

AI 不行,搜索来凑,一顿 Goole 下来,又找到以下的几个:

1.placehold.co【可用,不支持中文】

示例:https://placehold.co/600×400?text=Hello+World

2.fakeimg.pl

示例:https://fakeimg.pl/300/?text=哈哈&font=noto

fakeimg.pl 在功能上需求都能满足,不管是大小、字体、中文,但是它在飞书中作为附件使用的时候竟然出错了。使用 dummyimage 却没有这个问题。 试了几次发现怎么都绕不过去,只能另想他法。

3.tool.lu

示例:https://iph.href.lu/600×400?text=哈哈哈

tool.lu 的图片占位功能能完全满足需求,但是和 2 一样,在飞书下会报错。

4.devtool.tech

界面最好的一个生成站点,但是格式是 SVG 的

以上只是基本可用的,还不排除那些功能不满足,失效了的,各种,折腾了两个小时,能满足需求的飞书用不了,飞书能用的不支持中文,死循环了。

只能自己撸了

祭出 AI,花了两小时(代码只花了半小时,还包括框架搭建),本地运行没有问题,把代码部署到线上,能正常显示,但是飞书用不了,一样的报错:

execute error,捷径执行出错:
Error: execute原始执行结果:
捷径返回错误码: FieldCode.Success 
 转换结果:transform cell value fail

这回是自己写的代码,终于可以定位并解决问题了。对比能用的地址和不能用的地址,从头文件中发现了两个字段的差别,一个是跨域:Access-Control-Allow-Origin,一个是返回长度:Content-Length

最终试验发现是:Content-Length

可能飞书在获取图片并上传成附件的时候做了判断或者校验(就是个 BUG)。

这个功能已经作为免费的服务放到了开发哥网站(还记得之前 Vibe Coding 写的那个网站不):

https://www.kaifage.com/tools/placeholder

以上。

多说一句,即梦 3.0 生图中的汉字越来越精细了。

代码生成之外:AI 编程对开发者思维的深层影响

AI 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着各行各业,而软件开发领域无疑是这场变革的风暴中心。从代码自动生成、智能调试到需求分析,从 Copilot 到 Cursor 等 IDE,AI 编程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日常工作的逻辑。

面对 Copilot/IDE 们日益强大的能力,许多开发者或许感到兴奋,或许也夹杂着一丝焦虑:当 AI 能写代码、能查 Bug 时,我们开发者的核心价值将何去何从?

仅仅将 AI 视为提升编码效率的「高级自动补全」工具,是对这场深刻变革的误读。真正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它要求我们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思维转变。如果仍然固守着传统的、以手动实现细节为主的工作模式,我们很可能错失 AI 带来的巨大红利,甚至在未来逐渐失去竞争力。这不再是简单地学习一个新工具,而是需要重塑我们的工作哲学和核心能力。

今天我们将聊一下 4 个关键的思维转变和实践框架

  • 「AI 优先」 的工作流整合
  • 「指挥官思维」 的战略主导
  • 「向 AI 学习」 的持续进化态度
  • 构建高效「人机协同」复合框架的必要性

1. AI 优先

AI 优先是重新定义开发工作流的战略基石。

1.1 核心内涵:从默认手动到优先 AI 协作

「AI 优先」并非仅仅倡导使用 AI 工具,而是一种根本性的工作流程哲学和问题解决范式的转变。

其核心在于,当我们启动任何一项开发过程中的任务——无论是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编码实现、代码审查、联调测试、用例生成、文档撰写,还是技术学习与研究——首要的、默认的思维步骤是主动评估:「 AI 在此环节能扮演何种角色?如何利用 AI 来提升任务执行的效率、质量或创新性?」 这与传统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默认以纯粹的人力手动操作为起点,仅在遇到特定瓶颈时才考虑引入自动化或辅助工具。AI 优先将 AI 从「备选项」提升到了「首选项」,要求我们在流程伊始就将其视为潜在的核心协作者。

1.2 思维转变的深度体现

  • 主动整合  vs. 被动应用 :

    • 深度解析: 这标志着我们与技术生态关系的质变。过去,我们可能在 IDE 中使用代码补全,或在遇到难题时搜索特定库的 AI 辅助工具。这是一种响应式、孤立式的应用。而「AI 优先」要求前瞻性、系统性地思考如何将 AI 能力内嵌到整个开发流程中。我们不再是被动等待工具推送建议,而是主动设计包含 AI 交互点的新型工作流。这需要我们具备流程再造的意识,识别出 AI 最具潜力的介入点,并优化人机交互模式。
    • 战略意义: 将 AI 视为开发环境的一等公民,而非外挂插件。这种主动整合是最大化 AI 价值、构建复合智能开发体系的前提。
  • 效率导向 & 认知资源重分配:

    • 深度解析: AI 优先的直接目标是显著提升开发效率,但这并非终点。通过将重复性、模式化、信息密集型的任务(如生成样板代码、查找 API 细节、初步代码审查、基础测试生成)委托给 AI,我们得以将宝贵的认知资源 从繁琐的底层细节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并非为了减少工作量,而是为了战略性地聚焦于更高价值的活动,这与「从细节实现到架构设计与问题分解」的转变一脉相承。
    • 战略意义: 提升的不仅是速度,更是我们价值的跃迁。我们能投入更多精力于理解业务需求、进行复杂的系统设计、处理非结构化问题、进行创新性探索以及做出关键性技术决策,这些是 AI 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的核心人类优势。
  • 工具熟练度 & 能力边界认知:

    • 深度解析: 实践「AI 优先」绝非盲目依赖。它要求我们不仅熟练掌握各种 AI 开发工具(如 Copilot, ChatGPT, Cursor, 各类 AI 驱动的测试/调试平台等)的具体操作,更要深刻理解其能力边界、适用场景、潜在偏见和局限性。这包括:知道何时 AI 的建议可靠,何时需要批判性审视;理解不同模型在不同任务上的表现差异;掌握有效的提示工程 技巧以引导 AI 产出高质量结果;并了解 AI 输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或合规问题。
    • 战略意义: 熟练度意味着精准驾驭,意味着我们需要成为聪明的「AI 用户」,能够根据任务特性选择最合适的 AI 工具和交互策略,并对结果进行有效验证和整合,确保最终产出的质量和可靠性。这是一种新的核心技能。

1.3 实践示例

「AI 优先」在实践中并非意味着所有步骤都由 AI 完成,而是以 AI 作为起点

  • 用 AI 初始代码框架: 不仅是生成基础结构,更可以利用 AI 快速探索多种实现方案,或根据特定设计模式生成初步代码,极大加速原型构建和技术选型验证。
  • 让 AI 解释错误信息或提出修复建议: 超越简单的错误信息查找,可以要求 AI 结合上下文代码分析潜在的根本原因,甚至预测可能相关的其他问题区域,提供更深层次的洞察。
  • 使用 AI 生成单元测试: 不仅是覆盖基础路径,可以利用 AI 探索边缘情况和异常输入,提升测试覆盖率和鲁棒性,甚至根据代码变更智能推荐需要更新的测试用例
  • 通过 AI 快速学习一个新的 API 或库的用法: 从简单的用法查询,到要求 AI 提供示例项目、对比相似库、解释设计哲学、甚至模拟一个小型应用场景,实现更高效、更深入的即时学习。
  • 在设计阶段,询问 AI 关于不同架构模式的优缺点: 将 AI 作为技术顾问或「虚拟专家」,快速获取关于不同架构选择(如微服务 vs. 单体,不同数据库选型)在特定场景下的利弊分析、潜在挑战、行业最佳实践等信息,辅助决策制定。

「AI 优先」是一种要求我们在思维层面将 AI 视为默认协作者,在实践层面主动将 AI 整合进工作流程,并以提升效率和聚焦高价值活动为导向,同时具备对 AI 工具的深度理解和批判性使用能力的方法论。采纳「AI 优先」意味着我们正从传统的「工匠」角色,向着更具战略眼光的「技术架构师」和「智能系统构建者」进化。

2. 指挥官思维

指挥官思维是驾驭人机协同的战略核心。

2.1 核心内涵:从执行者到战略决策者的角色升维

「指挥官思维」定义了我们在与 AI 深度协作环境下的核心定位与责任模型

尽管 AI 工具(如大型语言模型、AI 编程器)展现出强大的自动化执行能力,我们并非沦为被动的指令接收者或简单的工具操作员,而是必须承担起战略主导者的角色。

这种思维模式要求我们能够掌握全局,负责设定目标制定实施策略进行任务的有效分解与委派设计并下达高质量、精确的指令(即提示工程)对 AI 的产出进行严格的审视与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做出关键技术决策,并最终对项目或产品的整体质量、安全性、性能及业务价值承担最终责任

在这个模型中,AI 是能力强大的「智能执行单元」或「高级参谋」,提供信息、生成方案、执行具体任务,但最终的判断权、决策权和方向掌控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2.2 思维转变的深度体现

  • 战略高度 vs. 细节沉溺:

    • 深度解析: 这与我们从「关注具体代码行实现」向「聚焦架构设计与复杂问题分解」的核心转变完美契合。「指挥官」的首要职责是理解并服务于业务目标 和系统级的非功能性需求(如可扩展性、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护性)。他们关注的是「战役」的胜利(例如,交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构建高可用的系统等等),而不是纠结于每一行代码的具体写法(这是可以有效利用 AI 的地方)。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具备更强的系统思维 能力,能够从宏观层面规划技术蓝图、识别关键风险、权衡不同的架构选项。
    • 战略意义: 这种视角的提升使得我们能够利用 AI 处理大量的实现细节,从而将精力集中在设计决策、技术选型、风险管理和确保长期价值等更具战略意义的工作上,这些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
  • 结果导向与批判性思维 vs. 盲目信任:

    • 深度解析: 「指挥官」的核心职责是确保任务目标的达成,并保证最终成果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这直接对应了我们从「从零构建」到「侧重验证、调试与优化」的转变。鉴于当前 AI(尤其是生成式 AI)输出的非确定性 和潜在的「幻觉」、偏见、安全漏洞或性能陷阱,我们必须运用高度的批判性思维 和怀疑精神。对 AI 生成的代码、设计建议、测试用例等「战果」,需要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审视:不仅要验证其功能正确性,还要评估其代码质量、可读性、效率、安全性、是否符合项目规范和最佳实践。
    • 战略意义: 这是确保 AI 协作安全、有效的关键保障。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盲目采纳可能导致技术债、安全风险甚至项目失败。「指挥官」必须扮演好质量守门人 的角色,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 AI 的贡献进行筛选、修正和确认。
  • 有效沟通(提示工程) vs. 模糊指令:

    • 深度解析: 「指挥官」向 AI 下达指令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高精度的人机交互和知识传递。高质量的 Prompt 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而是需要精确定义任务目标、明确上下文信息、设定约束条件、提供示例、甚至指定输出格式。这要求我们具备优秀的需求分析和表达能力,能够将复杂的意图转化为 AI 可理解、可执行的清晰指令。这门新兴的技能——提示工程——正成为「指挥官思维」下的一项核心技术能力。
    • 战略意义: 指令的质量直接决定了 AI 输出的质量和效率。有效的沟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 AI 的潜力,减少反复试错和无效输出,从而显著提升协作效率。精通 Prompt Engineering 能够更精准地「指挥」AI,达成预期目标。

2.3 实践示例

「指挥官思维」在实践中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行动要求:

  • 清晰地定义 AI 任务目标与约束条件: 不仅是「写一个登录函数」,而是「使用 OAuth 2.0 协议,实现一个安全的、支持多种第三方登录(Google, GitHub)、并符合公司现有 Python 代码规范和日志标准的登录模块」。明确的边界和要求是高质量输出的前提。
  • 将复杂问题分解为 AI 可处理的子任务: 识别出大型任务中适合 AI 处理的模块化部分(如数据解析、API 调用封装、特定算法实现),设计清晰的接口,然后分别委派给 AI,最后由我们进行整合。这体现了模块化设计和任务管理能力。
  • 提出精确、有效的 Prompt: 运用结构化 Prompt、提供背景知识、明确角色扮演(如「假设你是一位资深安全专家…」)、要求解释推理过程等高级技巧,引导 AI 产出更符合需求的、更高质量的内容。
  • 批判性地审查 AI 的输出,识别潜在问题: 进行代码走查 (code review)、静态分析、动态测试、安全扫描,并结合自身领域知识判断方案的合理性、潜在风险和长期影响。绝不直接复制粘贴未经验证的代码
  • 整合 AI 的贡献,并做出最终的技术决策: 将 AI 生成的部分与人工编写的代码或其他系统组件有机结合,解决集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基于对整体架构、业务需求和团队能力的综合考量,做出最终的技术选型、设计方案和实现路径的决策。我们始终是技术路线的最终拍板者和负责人

「指挥官思维」是我们在 AI 时代保持主导地位和核心价值的关键。它要求我们超越纯粹的技术执行,提升到战略规划、任务设计、质量控制和决策制定的高度。通过有效地设定目标、分解任务、精准沟通(Prompting)、严格评估和最终决策,我们能够驾驭强大的 AI 能力,将其作为实现更宏大目标、创造更高价值的有力工具,从而在人机协同的新范式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领导角色。

3. 向 AI 学习

向 AI 学习是构建人机协同的认知增强回路

3.1 核心内涵:从工具利用到知识伙伴的认知定位转变

「向 AI 学习」代表了一种深刻的认识论转变,它要求我们将 AI 从单纯的任务执行工具 提升为动态的知识伙伴 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其核心在于,我们在与 AI 交互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获取代码建议、调试错误、探索设计方案,还是理解复杂概念——都保持一种主动的学习姿态。这意味着不仅要利用 AI 的输出来完成当前任务,更要有意识地从交互过程、AI 生成的内容及其背后的逻辑解释中提取、内化新的知识、技能、方法论或甚至不同的思维视角。这是一种将日常开发工作转化为持续学习和认知增强机会的态度。

3.2 思维转变的深度体现

  • 持续学习与适应性的加速器:

    • 在技术栈日新月异、知识半衰期急剧缩短的当下,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传统的学习模式(如阅读文档、参加课程)往往存在时滞性或不够个性化。「向 AI 学习」直接关联并赋能了「从掌握特定语言/框架到理解核心概念与快速学习」这一关键转变。AI 可以作为一个即时响应、情境感知的学习引擎,根据我们当前遇到的具体问题或技术挑战,提供精准、个性化的知识输入。它能迅速填补知识空白,加速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极大地提升我们的**适应性商数 (AQ)**。

    • 将学习过程无缝融入日常工作流,变被动追赶为主动适应,使我们能够更敏捷地跟上技术前沿,保持长期的专业竞争力。

  • 拓展认知边界与激发创新思维:

    • 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受限于个人背景、项目经历和信息接触范围。而 AI,特别是基于大型模型的 AI,其训练数据涵盖了极其广泛和多样化的知识语料库。当我们就某一问题向 AI 寻求解决方案时,AI 可能提供多种不同的实现路径、引入我们不熟悉的库或框架、或者应用某种新颖的设计模式。这种接触异质性信息 的过程,本身就能有效打破思维定势,拓展我们的技术视野。
    • AI 成为了一个创新的催化剂。通过展示不同的可能性,即使 AI 的某些建议并非最优或完全适用,也能激发我们产生新的想法,促进“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在解决问题时拥有更丰富的策略储备。
  • 深化原理理解与构建心智模型:

    • 仅仅复制代码或接受建议而不求甚解,无法带来真正的能力提升。「向 AI 学习」强调要利用 AI 的解释能力。当 AI 生成一段代码、推荐一个架构或诊断一个错误时,主动追问「为什么」——「这段代码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推荐这个库基于哪些权衡考量?」、「这个错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引导 AI 进行逐步推理 或概念阐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设计哲学和最佳实践,从而构建更准确、稳固的心智模型
    •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变,是区分普通开发和资深专家的关键。通过 AI 辅助深化理解,我们能够更快地掌握技术的精髓,提升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做出更明智的技术决策。

3.3 实践示例

将「向 AI 学习」融入实践,意味着采取一系列主动的认知行为:

  • 将 AI 作为首要信息源: 在遇到不熟悉的技术术语、API 用法或编程范式时,优先向 AI 发起探询式提问,利用其快速响应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 利用 AI 进行方案比较分析: 要求 AI 对同一问题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例如,使用不同的算法、库或设计模式实现同一功能),并明确要求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适用场景和性能权衡,以此培养自身的评估能力和决策水平。
  • 代码考古与模式识别: 仔细研究 AI 生成的代码,特别是其中包含自己不熟悉或感觉「新颖」的语法、库调用或设计结构的部分。将其视为学习地道用法 或高级技巧 的机会。
  • 追问「为什么」——寻求解释与论证: 不满足于 AI 给出的答案,持续追问其生成逻辑、推荐依据或诊断原理。例如,「请解释你为什么选择在这里使用异步处理?」或「这个错误信息背后可能涉及哪些系统组件的交互?」
  • 利用 AI 进行知识重构与整合: 在学习一个新领域后,可以要求 AI 帮助梳理知识体系、生成概念图、总结关键要点或创建速查表,利用 AI 的结构化能力巩固和组织所学知识。

「向 AI 学习」是一种将人机交互从单纯的任务执行提升为持续认知增强过程的关键思维模式。它要求开发者以主动、探究、批判的态度,将 AI 视为一个永不疲倦、知识渊博的学习伙伴。

通过有意识地利用 AI 的信息整合、多样化方案生成和解释能力,我们可以显著加速学习进程、拓宽技术视野、深化原理理解,最终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个人能力的持续进化和增值。这不仅关乎技能提升,更关乎构建一种面向未来的、与智能共生的学习生态。

4. 构建「人机协同」的复合思维框架

构建「人机协同」的复合思维框架是驾驭复杂性的智能协作新范式。

4.1 核心内涵:超越工具使用,构建结构化的智能协作体系

构建「人机协同」的复合思维框架,并非简单地倡导与 AI 工具互动,而是旨在建立一套系统化、结构化、且动态适应的思维与行动模式,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开发任务和决策场景。

其核心前提是深刻认识到当前 AI(尤其是大型模型)与人类智能的互补性:AI 在处理大规模数据、识别模式、执行标准化、高通量任务方面展现出超凡能力;而人类则在理解模糊性、进行深度推理、运用常识与领域知识、把握上下文、进行价值判断、承担伦理责任以及处理非结构化、创新性问题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该框架的目标是设计并实践一种能够最大化人机双方优势、规避各自短板的协同工作体系,确保在 AI 深度参与的背景下,依然能高效、高质量、负责任地达成目标。

4.2 框架三大支柱

4.2.1 问题拆解能力

问题拆解能力是指将模糊意图转化为可执行智能任务。

这是人机高效协同的关键起点与接口。面对诸如「优化用户体验」或「构建一个新的推荐系统」这类高层次、往往带有歧义的业务需求时,我们必须运用深刻的领域理解、系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将其层层剖析、具体化,转化为一系列边界清晰、输入输出明确、AI 模型能够理解并着手处理的子任务。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复杂性的管理,更是将我们的抽象智慧「编译」成机器可执行指令的关键步骤。

这一能力的意义在于有效弥合人机之间的认知鸿沟。精确的子任务定义能够显著提升 AI 工具的应用效率和产出质量,避免因指令模糊导致的无效计算或结果偏差。同时,良好的问题拆解使得大型复杂项目变得可管理、可追踪、可并行化,开发者可以策略性地将某些定义良好的子任务(如数据清洗、特定算法实现、API 接口生成)委托给 AI,从而将自身精力聚焦于更高层次的架构设计、核心逻辑创新和跨模块集成上,实现整体研发效能的倍增。

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或系统架构师那样思考。例如,将「构建推荐系统”」解为:用户行为数据收集与清洗(可部分利用 AI)、特征工程(人机结合,AI 提取初步特征,人筛选优化)、候选集生成(利用 AI 实现多种召回策略,如协同过滤、内容相似度)、排序模型训练(利用 AI 平台进行模型选择与调优,人设定评估指标与业务目标)、A/B 测试框架搭建(AI 生成基础代码,人设计实验方案)以及最终效果评估与迭代(人主导分析,AI 辅助数据可视化)。每一步都明确了目标、输入、预期输出及人机角色,构成了协同的基础。

4.2.2 批判性验证意识

批判性验证意识是确保人机协同成果安全、可靠、负责任的核心保障。

鉴于当前 AI(尤其是生成式模型)固有的「幻觉」、潜在偏见、知识局限性以及对上下文理解的不完美性,其输出的内容——无论是代码片段、设计文档、测试用例还是分析报告——都绝不能被视为绝对真理而直接采纳。我们必须内化一种 「默认不信任,必须验证」的专业态度,将自己定位为 AI 产出的最终质量守门人

这种意识要求我们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逻辑推理能力、测试技能和行业最佳实践,对 AI 的「贡献」进行全面、深入、多维度的审视。这不仅包括检查功能是否正确、代码是否高效,更要评估其安全性(是否存在漏洞)、可维护性(是否易于理解和修改)、合规性(是否符合规范标准)、鲁棒性(边界情况处理如何)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伦理风险或偏见。缺乏严格验证的盲目依赖,可能引入难以察觉的技术债、安全后门,甚至导致系统性失败,其后果远超 AI 带来的效率提升。

在实践层面,这意味着一套系统化的验证流程。例如,对 AI 生成的代码,需进行严格的 Code Review、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静态代码分析、安全扫描和性能基准测试;对 AI 提供的技术方案,要评估其长期影响、可扩展性及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对 AI 生成的分析报告,需核查数据来源、验证关键论断、审视逻辑链条的完整性与合理性。这种批判性验证不仅是技术行为,更是我们专业精神和责任担当的体现,是构建可信赖 AI 应用的基石。

4.2.3 动态协作模式

动态协作模式强调人机协同并非固定模板,而是一种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调整的交互策略。

我们需要具备敏锐的情境感知能力和判断力,根据任务的性质(如标准化 vs. 创新性)、复杂度、风险等级、所需创造力程度、可用 AI 工具的能力边界以及时间限制等因素,动态地选择最合适的人机角色分配和互动方式。这要求我们对自身优势和 AI 能力有清晰认知,知道何时应该由人主导,何时可以放手让 AI 发挥,何时需要紧密的人机迭代。

这种动态调整的战略价值在于实现整体效能与质量的最优平衡。在处理常规、重复性高的任务时,可以采用「AI 辅助执行」模式,最大化效率;在面对需要深度分析和复杂决策的问题时,则切换到「AI 辅助决策」模式,利用 AI 的信息处理能力辅助人类判断;对于需要高度创新和战略规划的任务,则采用「人类主导 + AI 执行」或「探索性伙伴关系」模式,确保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在关键环节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利用 AI 加速探索和实现过程。这种灵活性使得团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更好地管理风险,并更具弹性地应对各种挑战

实践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协作模式,并学会在其间自如切换。例如,编写单元测试,可能初期让 AI 大量生成(AI 辅助执行),然后由人进行细致审查和补充边缘案例(批判性验证);设计新功能架构时,可能先由人提出核心思路和约束,然后让 AI 提供几种备选方案及其优劣分析(AI 辅助决策),最终由人拍板并指导 AI 生成部分实现代码(人类主导 + AI 执行);探索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时,则可能与 AI 进行反复对话、头脑风暴,共同迭代想法(探索性伙伴关系)。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动态模式,是我们从「AI 使用者」进化为「AI 协奏者」的关键标志。

构建「人机协同」的复合思维框架,是我们在 AI 时代实现能力跃迁和价值重塑的关键。它要求我们超越简单的工具使用者角色,成为一个能够战略性地分解问题、批判性地验证结果、并动态地调整协作模式的智能系统指挥者和设计者。

掌握这一框架,意味着能够有效地驾驭 AI 的力量,将其融入到创造性的、高质量的、负责任的价值创造过程中,从而在人机共生的未来中占据核心地位。这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和战略智慧

AI 编程时代并非要取代程序员,而是要求程序员进化。我们需要从纯粹的代码编写者,转变为更高级的思考者、设计者、协作者、验证者和创新者。思维层面需要变得更宏观、更具批判性、更灵活、更关注价值创造,并始终保持学习和适应的心态。

以上。